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介的日益流行,由此衍生出的“微X”新词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新词之一。由于其经济性、流行性及表义丰富性,“微X”新词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他们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其词法、语义及语用特征的静态描写上,尚未对其认知机制进行解释性研究,更缺乏语料数据的支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的角度,将“微X”看作一个构式,并尝试将“去范畴化、隐转喻、构式压制”整合成DMC模型,用以阐释该构式的认知机制。同时,本文通过搜索《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2014)以及百度搜索引擎中的“微X”构式,共获得270条“微X”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并尝试以DMC为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首先,通过DMC模型的建立,探究了“微X”构式的认知机制。在“微”和“X”的组配中,“X”的语义具体化了“微”所表达的语义,导致“微”通过隐喻或隐转喻机制发生了一定的意义变化,此时“X”对“微”有隐喻或隐转喻压制的作用;反过来,“微”在“X”的压制下获得的隐喻或隐转喻意义对“X”进行词汇压制,即“微”的特征取代了“X”的部分原型特征,导致“X”呈现出去范畴化趋势,使得“微X”表达新颖独特。图示如下:以“微家书”为例,该词描写了人们把家书写在微博上进行分享的事实。“家书”的语义具体化了“微”的语义,即微博,因而“微”通过隐转喻机制发生了意义变化,此时“家书”对“微”有隐转喻压制的作用;反过来,“微”获得的这种隐转喻意义压制“家书”,使“家书”不再是原型意义上的家书,而是带有“微博”特征的家书,从而出现了去范畴化的趋势。其次,基于DMC模型和“微X”语料,详析了“微X”构式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特征。通过语料分析发现:(1)在语音层面上,“微X”构式中的“X”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其中以双音节最多,占85.2%,体现了汉语双音构式为主流的特点;(2)在句法层面上,“X”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兼类词,但以名词最多,占54.8%。“X”对“微”进行压制,导致“微”派生出的非形容词性的词语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反过来,“微”对“X”(当“X”为非名词时)也具有压制作用,使其带有名词指类性特征。“微X”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3)在语义层面上,“微”与“X”具有双向压制性,在“微X”构式意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微”(基本义指细小,轻微)在“X”的隐喻或隐转喻压制下,获得4种引申义:(1)“空间小”(占8.1%)、“时间少”(占6.3%);(2)“金钱少”(占3.0%)、“数量少”(占7.8%);(3)“程度轻”(占7.4%);(4)“自媒介”(“微博/微信”占41.5%,其它自媒介占25.9%)。“微”从基本义到衍生义形成一个以基本义为中心的语义辐射圈。接着“微”在“X”的压制下所获得的隐喻或隐转喻意义对“X”进行词汇压制,使“X”在语义上出现偏离原型的去范畴化趋势。(4)在语用层面上,“微X”具有经济性、文化内涵性、丰富性、时尚性等特点,体现了自媒介时代下人们追求“短、平、快”生活节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