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交流 ——莱布尼茨与洛克关于天赋观念的论争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n_y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天赋观念问题的论争在学界多有讨论,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分析并呈现双方实质性的分歧及争论。而笔者认为,这场辩驳中批评者对自己的批评对象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以及批评上的错位。这篇文章意在将批评和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误解与错位呈现出来。本文以欧洲近代哲学经验派与理性派关于天赋观念的论战为背景,讨论莱布尼茨和洛克在天赋观念问题上的错位。由于两人并未进行过实质的交流,故而这场辩论有来无回。为了较完整地呈现论争过程,笔者将“错位”分为两场:第一场以洛克为论争主体,着重讨论“洛克与笛卡尔关于天赋观念问题的错位”;另外一场则以莱布尼茨为论争主体,试图分析“莱布尼茨与洛克关于天赋观念问题的错位”。通过将洛克和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问题的发声逐个地分析,解以厘清他们的理论走向并呈现出他们对天赋观念更全面的态度。论文主体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阐述了问题的产生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对“天赋观念”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依托《人类理解论》和《人类理智新论》梳理出莱布尼茨和洛克关于天赋观念的论辩,借以引出本文目的:试图厘析两人在天赋观念中的错位的交流并给出新的理解与解读。此外,按照类别整理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在绪论的最后一部分将几个容易混淆的、与天赋观念有关的概念含义进行了简单区分。第一章“洛克对天赋观念问题的重释和错位”。以《人类理解论》为蓝本,重新诠释了洛克辩驳天赋观念的内在逻辑,第一个错位也在此章节的最后一部分呈现。第一个错位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知识来源和认识必然性的错位。笛卡尔不是为了解决认识的来源问题,而是在于说明认识的必然性问题、知识的确定性问题。洛克则是从知识的范围、界限角度以看的清晰、知的明白为确定性的标准,在此意义上,天赋的东西自然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故而不具备确定性;第二,一些错位的设定。洛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驳时,给了天赋观念一些不能为天赋观念论者们接受的设定,例如天赋观念必然是普遍同意的、天赋知识就是出生就有的、完整的知识等。随着笛卡尔理论的修改,洛克之前设定的稻草人变成了移动的靶子,想要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越来越难;第三,天赋观念范围设定的错位。笛卡尔为其天赋观念设定了有限的数量,因而天赋观念能起作用的范围也是有定的,这便注定了洛克“一刀切”的辩驳无法如预期般上手。第二章“莱布尼茨对洛克的驳斥及错位”。对莱布尼茨和洛克的斗争焦点进行划分,不仅着眼于“白板说”和“有花纹的大理石”的区别、还提及莱布尼茨对两种真理的区分。按照从“有潜在的天赋观念”到“天赋观念从潜能到实现”的逻辑进路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洛克所针对的天赋观念理论。第二个错位亦呈现于此章节的最后一部分:洛克和莱布尼茨以为两人不同,其实他们同走在人类理性的编织之路。此处的错位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虽有天赋原则与天赋倾向的差别,但两人对天赋观念的理解殊途同归。莱布尼茨将天赋观念解释为一种倾向、禀赋,需要感性契机才能发现,很大程度上调和了洛克将天赋观念设定为初生即知的做法。此外,针对“普遍同意”这一洛克关于天赋观念而做的最大的论证,莱布尼茨做出如下回应:不是不存在普遍同意,只是因为人的差异而很难达到普遍同意。将天赋观念存在的根本标志赋予普遍同意注定无法得到任何天赋观念论者的赞许。处理完这些正面冲突后我们发现引起洛克哲学怒火的并非是错误的心理学而是错误的方法论,天赋观念的确立会被别有用心者强行借力用来设定“原则的原则”,洛克试图使这种依赖于权威和争论的学术方法失去信誉,并以一种简单的、发现的方法(科学方法)代替它。对此,莱布尼茨的一条大原则是甚至对那些公理也去探求加以证明才好,两个人在探究真理的同一条路上以莱布尼茨自己的方式相遇;第二,两个人在天赋观念的界限问题中都隐秘地存在一种“度”:于洛克是上帝给人的天赋能力有限且足够人安身立命,但其实更看重人的理性能力,甚至上帝这个观念都难以在脱离理性演绎的情况下自足;而莱布尼茨的限度是上帝自然镌刻在人心中,犯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察觉铭刻在灵魂中的字迹;第三,“爱上帝者”反倒更像“爱真理者”,《人类理智新论》中德奥斐勒和斐拉莱特的角色功能实现某种互换。第三章“莱布尼茨和洛克争论的实质”。此章节中笔者选择了历史上剑桥柏拉图学派和马勒伯朗士对天赋观念理解,以扩大对近代天赋观念理解的视域和格局。“平行反向路线下的折中”一节中分别讨论了洛克经验论中的唯理论因素和莱布尼茨唯理论中的经验论因素,进一步将两人的错位扩大到近代对天赋观念问题的讨论。并通过“康德批判哲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超越”一节,让天赋观念这一论争在近代哲学内部实现了自我圆融。值得注意的是,全文虽以指出莱布尼茨和洛克在天赋观念问题上的错位交流为主体,但并不以消解、忽略双方的实质性分歧冲突为目的,相反,笔者试图在清除了双方的误解之后,理解两人真正的冲突所在。这一章中笔者将两人在天赋观念理论上的对立进一步归结为心、物同属于单子的一元论和心、物二元论基础上的对立。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既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也是深化基层自治实践、维护基层人民利益的客观需要。作为推动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乡村协商民主因其公平、理性、公开的制度原则及其协商结果的互益性日益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基层治理模式。乡村协商民主中的主体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核心力量,可以说作为行动者,他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决定着乡村协商民主治理效能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功能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传统的课程与教学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用数学的思维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有效展示思维过程的工具,已经应用于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展示知识的形
血管内皮细胞层是将生物化学信号和力学信号向血管壁传导的敏感界面,在保持血管稳定、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结构和功能及参与免疫反应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都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相关。作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重要活性小分子之一,一氧化氮(NO)在维持血管功能和血液动力稳定方面起着关键调节作用,其生成却受到血流机械力(如流体剪切力、血管拉伸应力)的调控。因此,在内皮细胞受到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视野拓宽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这些因素变化使得课外教育培训行业在获得极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挑战。陕西省的课外培训行业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企业想要在培训行业站稳脚跟,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更应着眼于未来,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此时战略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相关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详细的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本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DPN模型,来探讨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通过eNOS/NO通路改善糖尿病小鼠微循环损伤治疗
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亟需关注,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究,但结果并不一致。为明确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检索后获得的252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我国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文本形式,于2009年进入我国教育视野,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可选择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学习”。学习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必备能力。近些年,我国研究者在非
城市退休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退休不仅使其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还使得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人际交往圈缩小、社会地位下滑、部分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这些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社交欲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自我价值感水平。部分自我价值感下降较为严重退休老年人,其晚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一部分老年人因为过度丧失自我而走向自杀,影响家庭与社会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的隔代教养较为普遍的国家,当祖辈卸下“职工”角色换上“祖辈”角色,就意味着老年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养孙辈的生活中,这也意味着老年人逐渐脱离社会脱离社区,活动范围从社会的大环境缩小至家庭的小环境。我国早已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老年人实际上是社区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对社区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隔代教养的祖辈群体与普通的老年群体不一样在于,他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是中国历史上三次新闻改革中具有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意义的一次新闻改革活动,特别是为1978年社会主义新闻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文从1956年新闻改革的史实出发,严格遵守以史为据、以史带论和论从史出的写作原则,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坚持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在“史实——理论”的二元框架中理顺1956年新闻改革对新闻理论话语的呈现过程,将新闻改革与宏大的国家、民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