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区域模式下算得的全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与实际角膜散光的差异,优选差异最小的散光计算区域模式。
材料与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Pentacam测量的3mm范围全角膜散光量入组,测量术后一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亮视环境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亮视环境下瞳孔直径、人工晶状体位置、Pentacam测量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IOL)轴向。根据ToricIOL的轴向、散光,将ToricIOL在人工晶状体平面的散光换算到角膜平面,非散光IOL默认散光为零,主觉验光的结果经近点换算公式换算到角膜平面得到残余散光。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根据“全角膜散光”及“模拟角膜散光”分为“全角膜散光组”和“模拟角膜散光组”,“以角膜顶点为中心(Apex)”或“以瞳孔中心为中心(Pupil)”分为“角膜顶点组”和“瞳孔中心组”;根据基于圆环(Ring)或圆区(Zone)模式分为“圆环组”和“圆区组”;根据分析范围的直径细分为:“1mm”、“2mm”、“3mm”、“4mm”、“5mm”、“6mm”、“瞳孔”7个亚组,其中“瞳孔”分析的直径范围为亮视环境下iTrace测量得到的平均瞳孔直径。上述4类设置两两组合,可得出56种组合模式。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残余散光与ToricIOL在角膜平面散光的矢量差得到实际角膜散光,实际角膜散光与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矢量差得到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分析法对全角膜模式下不同区域模式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得到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区域模式,对模拟角膜散光模式下不同区域模式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得到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区域模式,对全角膜模式及模拟角膜散光模式下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进行比较得到56总组合中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筛选大于4mm直径瞳孔如上进行比较,得到大瞳孔下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1人(78只眼)。人工晶状体的散光换算得到人工晶状体在角膜平面的散光平均值为1.20±1.02D(0.00~4.05D),主觉验光换算得到在角膜平面的全眼残余散光平均值为0.62±0.44D(0.00~2.00D),实际角膜散光平均值为1.53D±0.91D(0.00~5.53D)。圆区-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3mm直径范围的全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为0.56±0.36D,圆区-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瞳孔直径范围,及圆区-以瞳孔中心为中心3mm、瞳孔直径范围,圆环-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mm直径范围角膜散光测量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8,0.26,0.07),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大瞳孔直径(>4mm)患者全角膜散光模式下的圆区-以瞳孔中心为中心的3mm直径范围散光测量误差最小,为0.71±0.39D,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时,使用全角膜散光较模拟角膜散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圆区模式较圆环模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推荐使用3mm或瞳孔直径范围下圆区模式的全角膜散光作为角膜散光测量的参考模式。大瞳孔人群(>4mm)的角膜散光,采用瞳孔直径范围圆区模式对的全角膜散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材料与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前Pentacam测量的3mm范围全角膜散光量入组,测量术后一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亮视环境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亮视环境下瞳孔直径、人工晶状体位置、Pentacam测量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IOL)轴向。根据ToricIOL的轴向、散光,将ToricIOL在人工晶状体平面的散光换算到角膜平面,非散光IOL默认散光为零,主觉验光的结果经近点换算公式换算到角膜平面得到残余散光。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根据“全角膜散光”及“模拟角膜散光”分为“全角膜散光组”和“模拟角膜散光组”,“以角膜顶点为中心(Apex)”或“以瞳孔中心为中心(Pupil)”分为“角膜顶点组”和“瞳孔中心组”;根据基于圆环(Ring)或圆区(Zone)模式分为“圆环组”和“圆区组”;根据分析范围的直径细分为:“1mm”、“2mm”、“3mm”、“4mm”、“5mm”、“6mm”、“瞳孔”7个亚组,其中“瞳孔”分析的直径范围为亮视环境下iTrace测量得到的平均瞳孔直径。上述4类设置两两组合,可得出56种组合模式。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残余散光与ToricIOL在角膜平面散光的矢量差得到实际角膜散光,实际角膜散光与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矢量差得到不同区域模式下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分析法对全角膜模式下不同区域模式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得到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区域模式,对模拟角膜散光模式下不同区域模式的角膜散光测量误差进行比较得到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区域模式,对全角膜模式及模拟角膜散光模式下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进行比较得到56总组合中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筛选大于4mm直径瞳孔如上进行比较,得到大瞳孔下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模式。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1人(78只眼)。人工晶状体的散光换算得到人工晶状体在角膜平面的散光平均值为1.20±1.02D(0.00~4.05D),主觉验光换算得到在角膜平面的全眼残余散光平均值为0.62±0.44D(0.00~2.00D),实际角膜散光平均值为1.53D±0.91D(0.00~5.53D)。圆区-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3mm直径范围的全角膜散光测量误差最小,为0.56±0.36D,圆区-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瞳孔直径范围,及圆区-以瞳孔中心为中心3mm、瞳孔直径范围,圆环-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mm直径范围角膜散光测量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8,0.26,0.07),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大瞳孔直径(>4mm)患者全角膜散光模式下的圆区-以瞳孔中心为中心的3mm直径范围散光测量误差最小,为0.71±0.39D,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时,使用全角膜散光较模拟角膜散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圆区模式较圆环模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推荐使用3mm或瞳孔直径范围下圆区模式的全角膜散光作为角膜散光测量的参考模式。大瞳孔人群(>4mm)的角膜散光,采用瞳孔直径范围圆区模式对的全角膜散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