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目标角度估计算法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buqifu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角度估计是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主要包括发射角(Direction of Departure,DOD)和接收角(Direction of Arrival,DOA)的估计。传统的目标角度估计算法大多基于子空间理论(如,MUSIC,ESPRIT),为了获得较好的估计精度,子空间算法需要精确估计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噪声子空间及信号子空间。在快拍数较少或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子空间算法的估计性能明显下降。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由于不需要估计协方差矩阵,且对噪声和快拍数敏感度低,弥补了子空间类算法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目标角度估计算法,然而,现有方法在应用到嵌套(nested)阵列和二维角度估计时都存在较大缺陷:1)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nested阵列目标角度估计算法存在阵列孔径损失和离格误差的缺点;2)由于原始稀疏贝叶斯方法二维网格过密且计算繁琐无法直接应用到二维目标角度联合估计中。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现有的nested阵列稀疏贝叶斯算法存在阵列孔径损失和离格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off-grid稀疏贝叶斯学习的nested阵列DOA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全部虚拟信号向量进行DOA估计,有效避免了阵列孔径的损失并极大简化了对协方差矩阵误差的处理过程,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该算法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数据模型,将噪声看作未知信号的一部分,实现了对噪声方差的自动估计。另外,提出了一种新的网格更新方式,即将网格点看作可变参数,通过迭代逐渐减小离格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DOA的准确估计,特别是在网格间距较大时依然有良好的估计性能。针对传统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对二维角度估计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ff-grid稀疏贝叶斯学习的二维目标角度联合估计算法。所提算法采用较少网格点的同时应用了off-grid技术,解决了二维网格过密无法应用的缺陷,极大降低了阵列流型字典矩阵的维数及其各列相关性,同时减小计算量。利用期望最大化(EM)算法分别估计DOD和DOA对应的离格误差,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该算法将所提新的网格更新方式扩展应用到二维角度估计中,提高了DOD和DOA估计的准确性,并且估计出的DOD和DOA能够自动匹配,从而实现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在二维角度估计中的应用。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DOD和DOA的估计准确度并且其空间分辨率和估计精度都优于传统算法。
其他文献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目前彝族族群居住最多的地区。即便在国家法制已经通过至少在形式上有效的宣传而“侵入”了彝族文化的今天,彝区民间纠纷的解决绝大部分仍然依赖于
试验是土木工程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但现有设备的试验能力严重限制了工程结构研究的发展。实时动力子结构试验将需重点研究的结构部件或构件在实验室进行实体试验,其余部分建
针对公交公平性评价中不平等指数选择缺乏依据这一问题,将浙江省HN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划分为225个交通小区,用站点可达性作为交通小区公共交通资源度量指标,从3个方面,包括不平等指数的拟合准确性、不平等指数敏感度特性和不平等指数分解特性,比较Bonferroni指数、Gini系数、Theil L指数、Theil T指数和Zenga指数之间差异,为不平等指数的选择奠定基础。首先,采用分布函数拟合可达性
目前道路交通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石油消耗量最高的行业,也给日益增长的能源供给带来更多的压力。驾驶员作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主导者,其不良驾驶风格是车辆油耗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人们通过利用计算机再现周围的真实世界。云作为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们想要再现世界中的一部分。云复杂的物理结构,导致云具有变化多端的热力学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趋势逐年增加,信息化基本已经涉及了全部的行业涵盖了政府、事业单位、国私企、外企、个体商户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在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理念的倡导下,人脸识别逐步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交通安防、高校管理、银行系统等的应用使生活变得不仅便捷有趣而且互动智能。基于稀疏表示的人脸
这是一篇关于阿尔弗雷多·维亚小说《诸神去乞讨》第一部分“亚马逊小餐馆”的翻译报告,它描述了两名越南战争寡妇被谋杀的故事。该小说描述越南战争给族裔人造成的永久性心
古籍文献是我国历史及文化的传统物质体现,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古籍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开发以及利用一直以来是个迫切
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天然状态下的黄土结构强度高,很难被压缩,但浸水之后,土体强度突然下降,结构被破坏,会产生突然的沉降,严重制约黄土地区各类工程建设的发展。所以要想解决湿陷性黄土变形引起的各类地质灾害,首要任务就是探明黄土湿陷变形的特性,为黄土地区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完成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本次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延安新区晚更新世(Q_3)黄土为例,结合大量的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