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其自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如今文化的交流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日益显得普遍和重要,翻译研究的重心也从过去语言层面上逐渐转移到文化层面上。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一种文化生来优于或劣于另一种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输出本土文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关注到文化间的异质性。本论文通过对中西意象不同内涵的梳理和界定,以具体个案为例,分析了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译者的意象选择和表达,并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的系统研究。由于意象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意象的传达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译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解读。而翻译的本质是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因此梳理中西方对意象概念的不同界定,将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就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寻找到较好的支撑点。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杂彩纷呈,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不菲。本文对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充分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照阅读经典古诗的翻译,对古诗的意象重新进行了分类和组合,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中西方文化是不同的,但具体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其文化障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中遇到的文化障碍琐碎而繁杂,但较为普遍地是在地理,传统风俗,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因此论文对五个方面的文化障碍进行了论述。鉴于上文的论述,论文还将诗歌意象中包含的两种文化的关系分成三种:文化重合,文化平行和文化缺省。在此基础上,论文主要借鉴Schleiermacher的异化翻译原则,通过大量具体事例,总结了意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意义对等和意象审美功能对等的原则、替代的策略、增加、省略、移植、补偿的策略等,企图寻找到一条可借鉴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