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和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成为当前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共品的思想为源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为基本框架,研究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制度,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有所贡献。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即论文的第一章。交代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对重要文献进行概括述评,并交代论文的研究思路、写作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这一部分共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品供给的思想、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品的一般理论、财政学和行政管理学关于公共服务的研究、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分析、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分析框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文系统总结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共品的丰富论述,构建起包括公共品供给的主体、来源、原则、范围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公共品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品思想不仅是彼实践不断证明着的科学真理,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推动公共品供给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品思想。按照“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方针,本文还总结梳理了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和行政管理学对于公共品的研究,撇开意识形念上的根本立场,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开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客观上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丰富的资料。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分析部分,立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农村发展实际,提出了农村公共品的定义、性质特征、基本分类和影响因素。在上述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第二部分最后提出了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为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部分,即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从供给主体、筹资机制、运行机制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回顾了我国人民公社时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这三个历史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服务人民的公共事业大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尽管人民公社制度存在严重的生产激励缺陷,但以此为依托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公共品供给逐渐失去了集体经济组织这个制度基础和组织依托,农村供给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逐渐拉大。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下,中央果断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农村公共品的滞后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和长期的历史积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构建高效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仍是农村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第四章则选取美国、同本、欧盟、韩国、印度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总结分析他们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以期通过国际比较得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部分为问题分析和原因探求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层面深入剖析其根本原因,是进一步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部分综合运用数据、案例和情况分析等,对当前我罔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农村水利和农技推广等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公共品供给水平不高,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的公共品城乡差距巨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效率较低,是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从发展理念和供给制度层而来分析研究,城乡非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自身积累和发展,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的根本背景,而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缺位错位,过度市场化的农村公共品资金筹集机制,忽视农民参与的决策运行机制,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根本问题所在。
   第五部分为政策研究部分,即论文的第六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论文提出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分别从构建政府为主导的供给主体体系、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筹集体系、以农民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等三方面,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以功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遭遇严重挑战,罗尔斯尝试使用社会契约论来建构一种系统的正义理论以取代功利主义为民主社会提供更为恰当的道德基础。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正义论》的正义两原则的内容却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常识:基本自由和权利、自由市场、最低福利保障,其独特性和贡献在于为这些内容提供了系统和深刻的证成,这就是纯粹程序正义的建立。纯粹程序正义具备两个特征:1.不存在先于且
条件句逻辑是哲学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自然语言中条件句的逻辑性质。根据传统的观点条件句可以分为两大类,直陈条件句与虚拟条件句,这两类条件句有着不同的逻辑性质。本文主要讨论虚拟条件句,所提到的条件句逻辑指的也是虚拟条件句逻辑。  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条件句,第一个是非经典的角度,此处的非经典是指所讨论的关于条件句的一些逻辑系统中等值置换规则RE不成立。本文选择SDA作为刻画条件句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当代人来说,如何从源远流长而又极其丰富的道教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成分是从事相关行业者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话题,对于非道教专业出身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道教宫观既是道教“形象化”的展示者和解答者,宫观文化就成为非道教专业出身的研究者迅速而全面地把握道教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只有真正把握了道教文化的实质,道教文化的应用才不致于走偏方向。  本论文
学位
近二十几年来,学界关于道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对程、朱、陆、王及其后学的研究,已有非常多的成果。纵观有宋一代,道学从北宋五子到朱陆之辨,经历了从开创到确立学派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某些重要阶段,是目前研究尚存不足的地方。若是不对其作必要的研究,道学发展的脉络就会失去其连续性和一贯性。学界对于道学在渡江之后的展开和发展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该时期的思想是一个有待开发与拓展的研究领域。  张九成
学位
本篇论文的目的是为集合实在论以及基于这种数学哲学观点的哥德尔计划做辩护.  辩护的主要策略是论证集合实在论相比其它其他数学哲学思想对数学实践更好.这是一种价值论证.这种论证策略基于作者提出的审视诸数学哲学思想的全新视角,即考虑数学哲学思想与具体数学研究之间的实际关系.在本文的第五章,作者提出并定义了复复宇宙公理,且给出了该命题的一个一致性证明,即定理5.2.11.  在导论中,我先澄清了一些有关的
学位
本文以王船山晚年最有综合性的文本《张子正蒙注》为中心,来考察船山哲学。这需要细致分析《张子正蒙注》乃至船山易学、四书学等各方面的义理,并基于明末的历史境域、理学晚期的形态以及船山个人的生活,梳理出船山是如何反思理学、综合理学;文中也关注船山学对于后世的影响,从而呈现回归与转化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张子正蒙注》文本的深耕细读,并基于《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四
学位
在19世纪美国科学的发展史上,史密森学会是第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科学组织,对美国早期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在系统掌握一手档案资料和二手文献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史密森学会的早期历史,并分析了其对于19世纪美国科学发展的开创性贡献。本文认为,史密森学会的成就离不开两个关键人物:詹姆斯·史密森的遗赠使得史密森学会得以诞生并奠定了基本理念;约瑟夫·亨利作为首任会长确定了史密森学
学位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胡塞尔在《被动综合分析》中的先验感性问题。胡塞尔对先验感性的讨论属于他的感知理论的一个方面。伴随着他的现象学思考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胡塞尔对于先验感性的理解也从传统的形式一质料的二分模式下的低级层次,转变为时间意识中的质料原初综合活动。通过对于《被动综合分析》中的原初联想综合的分析,这篇论文一方面试图表明胡塞尔对自己静态现象学的阶段的感性理论的自我批评与修正,另一方面澄清胡塞尔
学位
本文试图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成唯识论》中有没有反驳(据说由)胜论提出的“假必依真难”?作者在文中说明,《成唯识论》直接面对这个问题的反驳上,没有成功;《成唯识论述记》作为《成唯识论》最直接和权威的注疏中,提出了两个唯识中词与物关系的设想,《成唯识论述记》中的这两种设想,包含反驳‘假必依真难’的概念,却没有使用。冈此,《成唯识论述记》中也没有反驳假必依真难。  “假必依真”问题的轮廓如下述。《成
学位
本文是对晚明东林学派重要思想家孙慎行哲学思想所作的系统性研究,主要选取孙慎行几部有代表性的思想性著作,如《玄晏斋困思抄》、《止躬斋慎独义》,通过对文本作深入研读分析,力求真实客观展现孙慎行学术思想,并由此考量明中晚期思想的总体发展脉络。  从孙慎行的著作来看,他所遵循的依然是传统儒学天人一贯的思想理路,以天道统人道,再以人道法天道,上下贯通,混融圆密。一方面,孙慎行对“性”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