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打破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渐进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债券市场上刚性兑付(Rigid Payment)现象也不断被打破。刚性兑付是指一项金融产品不论其实际的投资业绩如何、底层资产实际的表现如何,发行该产品的金融机构均会实际上兑付给产品的投资人投资本金,以及承诺的或者隐形承诺的一定标准的收益。由于刚性兑付环境下债券偿付存在隐性担保(Implicit Guarantee),债券收益率与其发行主体的基本面状况与潜在违约风险出现较大背离,导致债券定价处于扭曲状态,出现了一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而影响了债券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债券刚性兑付打破是合理化债券定价、降低债券市场道德风险乃至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刚性兑付打破得到了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缺乏具体的测度指标,而且研究主要集中于刚性兑付形成的原因、打破的必要性、可能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以及对公司债的影响等方面,较少探讨刚性兑付打破对金融市场及资产价格的影响。此外,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是基于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金融市场的分析,对某些特定金融市场的渐进式改革如何作用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分析还十分缺乏,因此,本文以国债市场为例,聚焦于刚性兑付打破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不仅是对现有刚性兑付打破研究的补充,也有助于理解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债券价格波动的更多影响因素,深化债券决定因素理论。
  本文对刚性兑付打破影响国债市场的研究是从构建理论机理开始的,研究发现刚性兑付的打破过程不但是一个改变和调整债券市场投资者信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投资者的情绪和资产组合结构产生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债作为无风险、流动性高的债券,其收益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本文从违约溢价的合理确定、投资者的避险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刚性兑付条件下,无论是地方政府债、金融债还是企业债,都与国债类似,风险或违约溢价极低,但刚性兑付的打破,使部分债券出现违约,此时除国债之外的很多债券不再被认为是无风险资产,其违约溢价就体现在债券价格及收益率上,因此,很多投资者为降低其资产组合中债券的风险程度,会重新评估各类债券的实际违约概率,并减少部分非国债类债券尤其是存在潜在违约风险的债券比重,增加国债这一真正无风险资产的权重,从而导致国债价格的上涨和收益率的下降。同时,刚性兑付的打破会使投资者对一些名义评级和发行主体基本面存在较大偏差的“有毒”债券质量产生怀疑,债券持有者会选择抛售可能的有毒资产以规避未来的债券违约,带来债券市场的临时动荡和影响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信心,进而产生安全转移效应,增加对安全性较高的国债的持有。此外,刚性兑付的打破会使部分有风险的债券出现抛售潮,降低这些债券或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引发投资者转向流动性更强的债券来避免市场交易对手和流动性风险,而国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流动性较强的债券品种,成为满足投资者流动性需求的重要标的,从而带来国债价格和收益率的相应变化。
  本文在实证模型构建和回归分析部分,选取3月、6月、1年、3年、5年、7年和10年期的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变化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违约差价这一能够反映中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程度的变量的变化量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同时使用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化量、通胀预期偏差、短期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变化量和其他金融市场压力变化作为控制变量,并对收集到的2009-2019年间2444组每日数据使用AR-GARCH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针对违约价差指标的选取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回归分析。通过实证发现,刚性兑付打破对国债市场的具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期限差异的特征,即刚性兑付打破对各期限国债的影响不是均匀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期限的国债在刚性兑付打破过程中都起到良好的对冲作用,短期国债(1年期以下)风险对冲效果不明显,而中长期国债(1年期及以上)的风险对冲效果良好。本文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中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的打破,会使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买入国债以满足其避险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而与中长期国债相比,短期及超短期国债的兑现期限较短,持有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若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短期国债较多,需频繁买卖,交易成本偏高,所以当股票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者为满足其避险需求和流动性需求,偏好中长期国债。
  结合全文,最后进行小结并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长期的刚性兑付环境下所产生的监管缺失问题及虚假信用评级问题并没有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而消失,债券发行方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本文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评级制度扩大信息披露这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个人占有资源的激烈竞争和社会阶层间的频繁流动,在社会结构向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居民间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差异也不断增大。合理的社会结构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竞争的公平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政府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了解现代化社会结构下不同居民群体间的社会地位认同差异是否会对其创业产生影响也将更具现实意义。而目前来说,主观认同上的差异是否会对居民创业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到2020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本身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扶贫开发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关键期,亟需从模式、制度、机制等方面寻求创新,巩固脱贫成效,筑牢防止返贫堤坝。公益性岗位扶贫治理模式是针对贫困人口开发式扶贫的一项创新,加强了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的衔
学位
家务劳动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劳动方式。长久以来,男性依靠其自身优势更多负责有酬的市场劳动,而女性则更多负责照顾家庭等无酬家务劳动。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花在无酬家务劳动上的时间的性别差距有所缩小,但女性仍然承担了家庭大部分家务劳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已婚夫妇在家务劳动方面的性别分工研究甚多。然而,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年轻人的家庭中,家务劳动的代际分工及相互影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子女是否在
近十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步深入,传统银行业务受到冲击,中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小型银行是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中坚力量,而城市商业银行是这些中小型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因此,进一步探究市场竞争对城市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对于深层次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维护中国金融业长期安全高效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选取2012年到2018年间63家数据披露较完善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分析,研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现代市场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家庭事务的繁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投入更多的个人时间来从事有酬工作和家务劳动、照料活动等家庭无酬工作,休闲时间被严重“掠夺”,“休闲赤字”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于已婚女性,其往往承担来自于工作和家庭事务的“双重责任”,时间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休闲时间严重不足,休闲质量普遍较低。工作节奏加快,私
学位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阶段,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增加,国内就业压力也持续加大。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之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创业活动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依托于互联网使用进行的创业活动成为当前充满活力
当前,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实现自我价值与二胎政策带来的儿童照料负担加重的冲突,使得女性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一般而言,儿童照料方式除了母亲照料以外还主要包括隔代照料和机构照料。在机构照料匮乏的情况下,隔代照料的替代作用增强。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母亲照料子女对自身劳动参与率有消极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机构照料和隔代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目的是了解哪种照料方式更有利于女性提高劳动参与。  本文基于C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和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如果仅从确定性角度去观察其影响因素,而忽略其可能面临的宏观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研究结论的一般性。本文通过建立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FDI流入的分析框架,对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详细解释。研究结论对科学合理制定宏观政策,促进外商直接投资高效发展意义重大。从现实环境来看,外商直接投资高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和贸易主义重新抬头,企业的生存问题成为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础就是在于能够实现持续经营。企业只有先实现生存,才能保证获利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服务化和智能化程度增强,生产性服务创造的价值对制造业产品价值的贡献持续提高,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为了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保
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就业问题在中国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如何有效引导就业尤为迫切和重要。伴随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不断加深,产品生产打破了原有国家制造的传统,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制造”,贸易类型也由货物贸易转变为“任务贸易”。全新的精细化国际分工体系无疑能更好发挥出口贸易在拉动国内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鉴于我国存在大量加工贸易的特殊现象,准确考量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问题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