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菌剂噁唑烷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ists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噁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抗菌药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后上市的又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物,其对革兰氏阳性菌谱非常广,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和厌氧菌有抗菌活性。利奈唑酮(IAnezolid)是噁唑烷酮类治疗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的第一个药物,自2000年4月利奈唑酮(Linezolid)被批准用于临床以来,该类药物的所具有的特性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大量的新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抗菌剂噁唑烷酮类衍生物。   方法:根据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已有的经验,设计了以3-氟苯胺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合成得到了目标化合物。   间氟苯胺与乙酸酐或乙酰氯反应保护氨基,在Lewis酸催化作用下与乙酰氯发生付-克反应,脱保护后与氯甲酸苄酯发生酰化反应得到化合物5(N-苄氧羰基-3-氟-4-乙酰基苯胺),化合物5经溴取代,再与硫代酰胺环合形成中间体7,接着与R-丁酸缩水甘油酯在正丁基锂的催化作用下于-78℃环合形成噁唑烷酮母核,经与甲磺酰氯反应成磺酸酯后,经盖布瑞尔合成法,将母核5位转化为甲氨基,与酸酐或酰氯发生酰化反应,得到了目标化合物,(S)-N-N-[3-氟-4-(2-甲基噻唑-4-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   结果:参照文献的方法,以利奈唑酮(Linezolid)为先导化合物,在分析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基础上,保留了噁唑烷酮母环、苯环及苯环3’位的氟等必需的药效基团,对环上3位取代基进行了改造:在3-位引入了3-氟-4-(2-甲基噻唑-4-基)苯基,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S)-N-[3-[3-氟-4-(2-甲基噻唑-4-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证。   结论:此研究建立了(S)-N-[3-[3-氟-4-(2-甲基噻唑-4-基)苯基]-2-氧代-5-噁唑烷基]甲基乙酰胺的合成方法,为其药理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归思想是一种多途径解决问題的思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化归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
目的:研究三黄胶囊联合卡托普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10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10只作对照组,其余大鼠高脂高糖饮食一个月后
摘 要: 复习课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复习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中学数学复习课中,为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短时高效地复习,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激发学习兴趣,认真研读教材大纲,精选题型,灵活变式,注重试卷讲评,以期收获丰硕果实。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复习课 高效复习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而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立足于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对策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分析、观察及辩证思维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优化数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认知基础 学习过程 问题解决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应领悟理念精神,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并优化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参与活动探究,
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反思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否存在偏差与不足呢?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教学片断,进行分析与探讨,其状况如何不言而喻。  片断一:“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揭示课题“百分数”。  师:谁知道它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