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活动策略,凸显模型建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y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优化数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认知基础 学习过程 问题解决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应领悟理念精神,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并优化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参与活动探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模型,完善认知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一、着力原有认知基础,激发参与活动内需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立足于教材内涵,联系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融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知识相互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在学习场景中寻找、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探究数学新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预设中知识与能力得到有效生成。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先让学生猜一猜同桌同学的身高,学生在交流中引出厘米、分米及米等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比划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从而激活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观念。此时学生已认识到长度单位只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接着我让学生懂得自己所用的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比较一下,哪个较大哪个较小?与黑板面相比较,哪个最大?学生通过观察后,认为黑板面最大,运用观察比较方法就可以进行判断。我紧接着运用课件创设与学生熟悉的情境:班级中的小华和晓东两位同学手中各持有一本大小相似的书,小华的书封面是长方形的,晓东的书封面是正方形的。小华认为自己这本书的封面面积大,晓东却认为他手中那本封面是正方形的面积较大,两个人相持不下……课件出示思考题:“谁能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呢?”我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与交流,学生在观察中估测,有的认为长方形面积较大,有的认为正方形较大,也有的认为一样大。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运用观察方法无法比较出面积大小时,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学生在积极交流探究中感悟出运用正方形度量面积比较合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设计各种有效情境,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欲望,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引导体验学习过程,促进数学模型生成
  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探究数学新知时,教师应从启发和探索理念方面对学生给予有效引导,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思考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与思考,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弄清数量关系,理解和感受数学概念的内涵,丰富和发展数感,使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运用数学语言、符号和思想方法建构数学模型。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教学设计:先利用课件出示教材中几种不同款式的上衣和下装,让学生观察课件中有几件上衣和几件下装,再出示思考题:“如果每一种穿法都是由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组成的,那么,让你利用图中的上衣和下装可以搭配出几种不同的穿法呢?”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分别进行摆学具、做记录,把每一种穿法记录下来。小组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本小组共搭出几种穿法及用怎样的方法搭配?我适时进行指导,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究中发现,相同的上衣与下装相互搭配,只能算是一种搭配方法,初步体会到组合与搭配的顺序没有任何关联。接着我继续让学生摆学具、画连线图,一边操作一边思考:“怎样搭配、连线才能比较清楚,保证做到上衣和下装的搭配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再经过相互交流探究后,感悟出:只要按一定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性地经历有序搭配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有效建构数学模型。
  三、寻找解决问题途径,完善认知技能体系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让学生自主寻求解题策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努力优化算法策略,探索和对比多种解决问题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樣性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优越性,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有序地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完善数学认知技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乘除法知识点解决问题,出示练习题:①小华家一年的用电量正常是12000度,小明家一年的用电量比小华家多用了1/4,小明家一年的用电量是多少度?②小华家一年的用电量正常是12000度,比小明家一年的用电量多用了1/4,小明家一年的用电量是多少度?让学生审题后,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充分感知,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之后感悟到,比较标准不同,所得结果的含义也就不同,获得数量关系的表达方式也不同。通过求同和求异的判断,学生清楚地辨析概念,分清方法的优劣,克服思维定势,强化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新认知结构,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又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出示:国庆节家电商场大展销,42英寸液晶平板电视进行优惠促销,苏宁电器商场每台原价3200元,现降价1/5;国美电器商场每台原价3700元,现降价3/10,根据以上信息,哪个顾客会选哪家电器商场呢?我先引导学生解读信息,通过交流并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尽可能地利用算术法、方程法、画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我又进行问题变式,把这道题目转化成一题多解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分解组合、变活变通,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获得发展。
其他文献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环境、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情境重在于创,贵在于新,旨在于效,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导致成绩滑坡。  1.提示学生思想不要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归思想是一种多途径解决问題的思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化归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
目的:研究三黄胶囊联合卡托普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10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10只作对照组,其余大鼠高脂高糖饮食一个月后
摘 要: 复习课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复习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中学数学复习课中,为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短时高效地复习,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激发学习兴趣,认真研读教材大纲,精选题型,灵活变式,注重试卷讲评,以期收获丰硕果实。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复习课 高效复习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而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立足于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对策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为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分析、观察及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