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流感染是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比较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之一,随着导管植入技术的普遍开展,血流感染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入住ICU的患者多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屏障遭受医源性和非医源性因素破坏,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专科病房,且耐药菌株检出率逐年升高,成为许多危重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分析血流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此类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组合规律,为血流感染的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一定意义。目的:回顾性调查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特点,了解我院血源性感染病原菌构成,主要菌株耐药情况,调查影响患者预后及菌株耐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及诊治提供参考。了解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症候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记录的方式,采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血流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统计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根据是否耐药、预后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相关因素的区别,判断可能危险因素。同时根据电子病历记录中医四诊资料,辨别基本证素组成。结果:纳入80例血流感染患者,其中死亡49例(占比61.3%),存活31例(占比38.7%)。根据药敏结果进行分组,其中耐药组(包括多重耐药、泛耐药、全耐药)47例(占58.7%),非耐药组33例(占41.3%)。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发现,患者ICU住院天数、入住ICU时的APACHEⅡ评分、行CRRT治疗次数、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心力衰竭出现的频率在死亡与存活患者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死亡组组患者出现高钠血症、高氯血症的频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对标本留取当日采集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值、血清白蛋白值、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总胆红素值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但只有APACHEⅡ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通过回归方程检验。对耐药组、非耐药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患者ICU住院天数、行纤支镜治疗例数及平均治疗次数、CRRT治疗例数及平均治疗次数、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使用及使用天数、酶抑制剂应用天数、第三代头孢菌数使用时间、广谱青霉素使用时间、抗真菌药唑类使用时间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最终碳青酶烯类及广谱青霉素使用时间进入回归方程。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57.8%),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占17.8)。对80例血流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提示以虚实夹杂多见,占67.5%,单纯实证占27.5%,单纯虚证5%。在虚证类证候要素中,气虚出现频率最高,达58.8%,其后依次为阳虚(13.8%),阴虚(12.5%),血虚(7.5%)。实证类基本证候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是痰浊、瘀血,分别占71.3%、62.5%,随后依次为火热证(45.8%),水湿(21.3%),寒凝及气滞各2.5%,死亡组患者瘀血证出现频率高于存活组,耐药组气虚、水饮证出现频率高于非耐药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高APACHEⅡ评分、免疫球蛋白值偏低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病情越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具有较高死亡率,临床应加强免疫营养支持。2.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及广谱青霉素抗菌素会导致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趋势上升,临床中应严格按照抗生素应用指征用药,减轻耐药压力。3.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占第一位,耐药率高,应加强手卫生监控、医用器皿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广谱抗菌素暴露时间,减轻筛选压力。4.血流感染患者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气虚、痰浊、瘀血证出现频率最高,死亡患者瘀血证较存活多,且耐药菌中气虚、水饮出现频率较非耐药菌多,临证治疗,应标本兼顾,补益正气同时加强活血、温阳化饮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