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柔”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楚辞就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浪漫主义传统,到了宋代婉约词更是自成一派,文学史最终形成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清代集文化精华的鸿篇巨制《红楼梦》更是女性审美的典型代表。其次,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与演变,其风格从刚健的北曲与柔婉的南曲并列,到南曲之柔融化北曲,再到昆曲的大发展,继而好阴柔之美的京剧成为中国的国剧;标榜柔美身段和细腻表现的戏曲文化得到了长久的传承。再次,中国近七千年的“玉”文化史经历了从“玉神”到“玉礼”再到“玉德”的发展阶段。先民时代将玉拜为“玉神”;随后,文明社会则将其作为重要的礼仪符号,作为庄重的礼器;其后又逐渐延伸到社会道德层面,玉又成为一种含蓄蕴藉、彬彬有礼、温和淡然的道德象征和美学象征,并且借助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浸润,使其最终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中国传统水墨画,强调以水化墨调和出浓、深、浅、淡的色彩,勾勒出山水自然风景或者清新淡雅重线条美的人物画像。中国人对于“墨”色这种低调平淡、清新素雅的色彩的推崇,亦能看出中华民族审美的阴柔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审美阴柔化倾向的首要因素是特殊的自然地域文化环境。四面环山,东面靠海,相对闭塞,促成了中国内向型的文化气质,注重和谐,讲求伦理;唐代中叶以后,向来以柔婉细腻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文化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最后成为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传统审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次,中国人素有倾向于女性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好宁静、柔弱顺从、忍让包容、知足常乐、含蓄内向、谦和保守,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之下,中国人自然选择了重含蓄婉约,和谐统一,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趣味。再次,以“温柔敦厚”为重心的儒家文化和鲜明主张“阴柔”思想的道家文化,则从文化意识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选择。最后,中国神话与宗教中普遍存在着女神崇拜现象,女神崇拜的本质则是中华民族母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女神形象中所包含的较强的“生殖”功能,“保卫家园”,“爱护子民”,“温柔淳厚”的文化信息同时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文学、雕塑、绘画等,这种女神崇拜的发展与演变也促进了审美阴柔化倾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