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RPGR ORF15基因突变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进行性眼部遗传病,其主要特征是色素上皮以及光感受器功能逐渐退化,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病变的遗传形式主要有三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其中,X连锁遗传(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虽发病率低,但症状最严重,易致盲。现已知在XLRP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PGR(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基因,近70%的XLRP由该基因异常所致。
  CRISPR/Cas系统(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Cas-based 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system),即规律并成簇的有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以及其相关蛋白核酸内切酶系统,是目前较为热门的基因编辑工具。这一编辑系统是在单链引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作用下,募集Cas9蛋白在特定位点发挥作用,从而使目的位点的DNA序列发生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基因序列断裂后常见的修复方式有两种: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以及同源介导修复(Homology directed repair,HDR)。相比于NHEJ会随机产生插入缺失(Insertion or deletions,Indels),HDR的特异性更强,更利于基因修复。
  目前已报道的CRISPR/Cas系统的编辑基因,大部分为研究者们经过多次实验后挑选出来的。这些位点的编辑效率相对较高,但大多并未囊括临床上现已知的致病突变,而了解该系统用于临床致病基因的编辑情况对于基因治疗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那些高GC含量并且高重复的序列,更需要基础实验数据为临床应用作铺垫。因此本实验选取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中较有代表性的RPGR ORF15基因进行基因编辑,以评估CRISPR/Cas系统应用于RP治疗的可能。
  研究目的:
  1.构建能够稳定表达且含有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突变的细胞系;
  2.优化HDR条件,提高RPGR ORF15突变同源重组效率;
  3.为CRISPR/Cas系统应用于RP治疗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1.构建含有RPGR ORF15突变与EGFP融合表达的载体,通过慢病毒包装进一步感染HEK-293细胞系,并使用EGFP、嘌呤霉素报告系统筛选出能够稳定表达致病突变的单克隆细胞团块,并进行扩大培养;
  2.设计靶向RPGR ORF15的sgRNA,通过流式和高通量测序测试不同位点的切割效率;
  3.在最佳作用位点切割的情况下,测试不同供体DNA的长度、靶向性以及其作用时间、浓度对同源重组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比较同源修复与先导编辑器(Primer Editors,PE)效率是否有差异;
  4.对表达RPGR ORF15突变的细胞系进行修复,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其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能力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成功构建RPGR ORF15致病突变与EGFP融合表达的细胞系;
  2.发现供体DNA长度以及剂量的变化对HDR效率影响较小,sgRNA的切割位点离突变位点愈近修复效率愈高,且对供体DNA的选择具有偏向性;
  3.随着细胞内作用时间的延长,修复效率稍有增高,在第5天时达到高峰;
  4.对于高GC含量且高重复的序列,HDR的修复效率为PE2的30倍。
  研究结论:
  1.视网膜色素变性突变能被同源修复,对于高GC含量且高重复的序列HDR的效率相比于PE2修复效率明显增高;
  2.通过选择合适切割位点、调整供体DNA长度以及剂量、摸索不同修复时间等优化,可使HDR修复效率有所提升;
  3.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HDR尽管对于临床应用而言,修复效率仍有待提高,但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总结一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膜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加深对这类临床上相对罕见眼表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对象与方法:  1.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  2.收集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2年6月~2019年6月所治疗的13例(15眼)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膜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眼部体征、发病部位、手术方法以及
目的: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深度肌松,可显著降低CO2气腹压的同时不影响手术条件和手术视野,但术后肌松残余是实施深度肌松后伴随的主要风险,舒更葡糖钠的问世及发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舒更葡糖钠是一种高效甾体类肌松药的选择性拮抗剂,但其的昂贵价格与较高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阻碍了其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联合使用新斯的明和不同剂量舒更葡糖钠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深度肌松的效果,通过分析与比较各组的TOFr
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白内障手术并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Toric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包括轴向旋转稳定性及人工晶体倾斜稳定性。2.观察Toric人工晶体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3.观察Toric人工晶体稳定性与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本研究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
学位
目的:  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正不同度数散光的效果以及眼内散光对其矫正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的患者共157例(
学位
背景及目的: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易于制备,可降解,对正常生物组织的刺激小等优异性能,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如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药物的生产与传送以及植入性材料的开发等。1980年以来,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眼科,逐渐在眼病诊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描述眼部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克服眼部药物穿透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等缺陷
背景及目的:  由于滥用抗生素及由此产生的耐药性病原体,细菌耐药性已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许多努力来开发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微生物剂。超分子抗菌剂由于其出色的可设计性,高可调性和易于合成而成为抗生素最有希望的替代品。尤其是超分子肽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已经引起了抗菌研究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可以模拟天然存在的阴离子脂肽和阳离子抗微生物肽。在结构上,脂肽由阴离子肽(6至7个氨基酸)组
目的:使用配备Angiovue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D-OCT)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微血管及微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
学位
研究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神经微血管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还没有一种治疗方式能完全减轻糖尿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或逆转视网膜损伤。丹参(鼠尾草科),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干根几十年来一直用于治疗心脏、血管和造血系统疾病。DR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氧化应激所诱导的视网膜神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