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qwqw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神经微血管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还没有一种治疗方式能完全减轻糖尿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或逆转视网膜损伤。丹参(鼠尾草科),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干根几十年来一直用于治疗心脏、血管和造血系统疾病。DR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氧化应激所诱导的视网膜神经变性,丹参所具有的抗氧化活性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以用于预防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ⅡA sulfonate,STS)已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作用,考虑STS可能是DR天然药物治疗的一种潜在候选药物。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造模过程中,本实验室研究发现,现有文献方法中,普遍存在小鼠死亡率高、状态差、不易长期存活等情况,其他造模方法可以长期存活的小鼠也存在成模率低的问题。Streptozotocin(STZ)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是糖尿病小鼠最常用的药物诱导方式。本研究对造模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观察STS对糖尿病小鼠不同时期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
  研究目的:
  1.通过改变小鼠STZ给药方式来建立成模率更高、状态优良的Ⅰ型糖尿病(T1DM)小鼠模型;
  2.确定本研究中STS的剂量对野生型型小鼠是否存在毒性作用;
  3.观察STS对不同时期DM小鼠(早期:成模后1个月治疗组;晚期:成模后4个月治疗组)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1.6周龄野生型小鼠,每天同一时间小鼠禁食10小时,STZ以55mg/kg剂量腹腔给药。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连续3天腹腔给药组、连续5天腹腔给药组和连续3天腹腔给药、一周后再次给药2天。观察造模后小鼠状态,每周同一时间采集血糖、体重数据,观察测定小鼠造模结果;
  2.6周龄野生型小鼠,分为WT(Wild-type,WT)组、WT+STS-L组、WT+STS-H组。WT组给予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WT+STS-L组给予25mg/kg/d腹腔注射STS,WT+STS-H组给予50mg/kg/d腹腔注射STS。每周同一时间测量血糖、体重,给药4周后测量小鼠ERG、OCT、眼底荧光、HE切片数据;
  3.早期DM小鼠和同周龄野生型小鼠,分为NDM组、DM组、DM+STS-L组、DM+STS-H组。NDM和DM组给予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DM+STS-L组给予25mg/kg/d腹腔注射STS,DM+STS-H组给予50mg/kg/d腹腔注射STS。每周同一时间测量血糖、体重,小鼠成模后1个月腹腔给药,给药4周;
  4.晚期DM小鼠和同周龄野生型小鼠,分为NDM组、NDM+STS组、DM组、DM+STS组。NDM组和DM组给予同等剂量0.9%生理盐水,NDM+STS组和DM+STS组给予50mg/kg/d腹腔注射STS。每周测量血糖、体重,DM+STS组小鼠造模后4个月给药,NDM+STS组小鼠同周龄给药,给药2个月;给药结束后分别测量小鼠ERG、OCT、眼底荧光、HE切片数据,检测STS对DM小鼠早期和晚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研究结果:
  1.小鼠每天同一时间禁食10h后,STZ以55mg/kg/d给予小鼠腹腔注射,先连续腹腔给药3天、一周后连续腹腔给药2天,改良后的方法成模率更高,死亡率低,小鼠状态良好,血糖增长稳定,此种造模方法最佳;
  2.STS在本研究给药剂量下药物处理组小鼠与未用药物处理组小鼠相比血糖、体重和视网膜功能结构无明显差异,说明本研究中剂量对正常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
  3.早期DM小鼠的治疗中,与DM组小鼠相比,DM+STS-H组小鼠血糖明显改善;ERG数据中,DM组小鼠ERG中Ops波总振幅相较于NDM组出现明显下降,而DM+STS-H组小鼠ERG中Ops波总振幅与NDM组小鼠相近,表明高剂量给药组小鼠视功能未出现明显损伤。眼底荧光数据表明,与DM组小鼠相比,DM+STS-H组小鼠眼底荧光渗漏更少;同样,HE切片中,DM组小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空泡状损伤,内网层(IPL)和内核层(INL)厚度变薄,DM+STS-H组小鼠HE染色则显示视网膜结构完整,各层细胞均无明显损害;低剂量(25mg/kg/d)给药组较DM组小鼠略有改善,但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更佳;
  4.晚期DM小鼠的治疗中,未治疗和给予治疗的DM小鼠之间血糖、体重和ERG、OCT、眼底荧光、HE切片数据均未见明显差异,考虑STS对DM小鼠晚期DR治疗效果不佳。
  研究结论:
  1.通过对野生型小鼠生理、视功能和视网膜结构的观察,确定本研究中STS剂量对野生型小鼠生理功能无明显损害;
  2.研究发现,STS对糖尿病小鼠不同时期的视网膜病变有不同的治疗效果。STS能明显改善早期糖尿病小鼠的糖尿病症状、视功能和视网膜结构损伤;但对晚期糖尿病小鼠的糖尿病症状、视功能等未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不同阶段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比较基于新型扫频OCT光学生物测量仪的Haigis、Holladay I、Holladay II、Hoffer Q、SRK/T和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对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的准确性并对预测偏差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行IOLMaster700检查的患者613人(6
目的: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Acute Anterior Uveitis,AAU)发病时黄斑及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状态的变化特点。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对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葡萄膜炎专科的AAU的患者,收集患眼及对侧眼数据。同时招募年龄性别屈光度等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均选取右眼数据。收集入选者的病历并收集年龄、性别、
目的:观察总结一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膜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加深对这类临床上相对罕见眼表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对象与方法:  1.设计: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  2.收集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2年6月~2019年6月所治疗的13例(15眼)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膜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眼部体征、发病部位、手术方法以及
目的: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深度肌松,可显著降低CO2气腹压的同时不影响手术条件和手术视野,但术后肌松残余是实施深度肌松后伴随的主要风险,舒更葡糖钠的问世及发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舒更葡糖钠是一种高效甾体类肌松药的选择性拮抗剂,但其的昂贵价格与较高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阻碍了其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联合使用新斯的明和不同剂量舒更葡糖钠逆转罗库溴铵诱导的深度肌松的效果,通过分析与比较各组的TOFr
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白内障手术并Toric人工晶体植入术后Toric人工晶体的稳定性,包括轴向旋转稳定性及人工晶体倾斜稳定性。2.观察Toric人工晶体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3.观察Toric人工晶体稳定性与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本研究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
学位
目的:  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正不同度数散光的效果以及眼内散光对其矫正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的患者共157例(
学位
背景及目的: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易于制备,可降解,对正常生物组织的刺激小等优异性能,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如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药物的生产与传送以及植入性材料的开发等。1980年以来,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眼科,逐渐在眼病诊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描述眼部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克服眼部药物穿透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等缺陷
背景及目的:  由于滥用抗生素及由此产生的耐药性病原体,细菌耐药性已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许多努力来开发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微生物剂。超分子抗菌剂由于其出色的可设计性,高可调性和易于合成而成为抗生素最有希望的替代品。尤其是超分子肽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已经引起了抗菌研究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可以模拟天然存在的阴离子脂肽和阳离子抗微生物肽。在结构上,脂肽由阴离子肽(6至7个氨基酸)组
目的:使用配备Angiovue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D-OCT)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微血管及微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