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导致周围神经炎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由于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所导致的肿瘤,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2位。蛋白酶体抑制剂(PIs),特别是硼替佐米(Proteasome inhibitors,BTZ),由于其可明显改善MM患者的总生存率达到前所未有的疗效而备受关注,但目前仍不能使该疾病治愈。然而,PIs治疗MM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以周围神经炎(Peripheral Neuropathy,PN)这种并发症最为突出,这严重影响MM患者的后续治疗和生活质量。我们观察到在相似的治疗计划下,即使按体表面积换算使用同等剂量的硼替佐米,有些患者出现PN,而另一些没有这种副作用,个体之间的变异和易感性被观察到与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有关。有文献报道,硼替佐米导致周围神经炎(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这种不可预测性部分归因于遗传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发生BIPN的遗传学因素及机制国内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分析了可能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所在基因,探讨了可能在BIPN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制。如果将来有相应基因风险谱用于识别预测有发生BIPN风险的患者,可以提前将这部分患者筛选出,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方便,最终使患者受益。本研究可挖掘针对中国人群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药物反应相关变异位点,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为构建基于中国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一线用药硼替佐米的治疗反应相关的已知变异位点和重要基因及周围神经炎相关的已知变异位点和重要基因,与美思睿(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了一个基于多重PCR扩增技术的二代测序Panel,Panel包含25100个SNP位点,涉及550个基因,用于硼替佐米药物代谢、治疗及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选取2019年5月10日至2021年11月10日间就诊于我院血液科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并且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患者204例。完成了所有样本的入组、临床信息采集、随访和统计分析;完成了所有样本DNA的提取及Panel测序;应用RT-PCR方法,检测Panel测序中发现的SNPs所在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我们选取了有文献报道的在外周血中有表达的MTHFR和ALDH1A1基因,检测62例外周血样本中上述2种基因在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其中初诊未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6例,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后的复治患者19例,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了患者临床信息、DNA测序结果数据集中变异位点和RT-PCR检测外周血m RNA表达情况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入组符合条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04人,其中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周围神经炎副作用者115人,无周围神经炎者89人;伴有周围神经炎患者中一直按原方案治疗的轻型组(G1,G2无疼痛)77例,改治疗方案的重型组(G2伴疼痛,G3,G4)38例;周围神经炎发生率为56.4%,重型周围神经炎发生率为18.6%。有周围神经炎组与无周围神经炎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常规等临床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有周围神经炎患者重型组与无周围神经炎组在性别、年龄、血常规等临床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第二部分:Panel测序结果发现,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后有周围神经炎组与无周围神经炎组患者相比,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可能与下列SNP位点有关:分别是MTHFR基因的rs1801131位点(T>G,变异频率(Allele Frequency,AF):0.217(有周围神经炎组)vs0.096(无周围神经炎组),OR=2.631,P=0.001;T/T>T/G,AF:0.383vs0.191,OR=2.743,P=0.002)、rs1801133位点(A>G,AF:0.678 vs0.466,OR=2.413,P=0.000;A/A>G/G,AF:0.530 vs0.393,OR=5.364,P=0.001)、rs17421511位点(G>A,AF:0.152vs0.039,OR=4.385,P=0.000;G/G>G/A,AF:0.304vs0.079,OR=5.132,P=0.000),EPHX1基因的rs1051740位点(C>T,AF:0.700vs0.472,OR=2.611,P=0.000;T/C>T/T,AF:0.496vs0.191,OR=3.566,P=0.000),MME基因的rs2016848位点(G>A,AF:0.348 vs0.124,OR=3.782,P=0.001;G/G>A/G,AF:0.330 vs0.112,OR=3.960,P=0.000),ALDH1A1基因的rs6151031位点(GCTG>G,AF:0.061 vs0.011,OR=5.704,P=0.010;GCTG/GCTG>G/GCTG,AF:0.122 vs0.022,OR=6.027,P=0.009),HTR7基因的rs1935349位点(C>T,AF:0.343 vs0.208,OR=1.994,P=0.003;C/C>T/T,AF:0.139 vs0.022,OR=8.313,P=0.002),CYP2A6基因的rs8192720位点(G/A>A/A,AF:0.130vs0,OR值无限大,P=0.001;G/G>A/A,AF:0.130 vs 0,OR值无限大,P=0.000)。以上位点及基因型两组间相比较,均满足OR>1且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变异基因型在神经炎组变异率均高于无神经炎组,均为BIPN发生的风险核型。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rs17421511位点的G/A基因型发生周围神经炎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9.578倍(P=0.002,OR=9.578(95%CI 2.296-39.955)),rs1051740位点的T/T基因型发生周围神经炎的风险是T/C基因型的6.030倍(P=0.001,OR=6.030(95%CI 2.000-18.181)),rs2016848位点的A/A基因型发生周围神经炎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4.925倍(P=0.026,OR=4.925(95%CI 1.213-19.996)),rs6151031位点的GCTG/G基因型发生周围神经炎的风险是GCTG/GCTG基因型的7.377倍(P=0.046,OR=7.377(95%CI 1.778-39.978))。第三部分:应用RT-PCR检测结果发现:(1)初诊未治组(C组)与正常对照组(N组)MTHFR m RNA表达水平相比较(2.55±1.02 vs 1.95±0.92,P=0.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治组(F组)较正常对照组(N组)MTHFR m RNA表达水平增高(3.02±1.89 vs 1.95±0.92,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未治组(C组)与复治组(F组)比较,MTHFR 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2.55±1.02 vs3.02±1.89,P=0.264);初诊组治疗后无周围神经炎患者(CN组)较治疗后有周围神经炎患者(CP组)MTHFR m RNA表达水平增高(2.81±0.97 vs 1.70±0.77,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复治组无周围神经炎患者(FN组)与复治组有周围神经炎患者(FP组)MTHFR 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2.56±0.78 vs 3.30±2.31,P=0.426)。(2)C组与N组相比,ALDH1A1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6.74±4.76 vs 4.63±5.67,P=0.182);F组较N组ALDH1A1m RNA表达水平增高(11.15±11.92 vs 4.63±5.67,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F组比较,ALDH1A1 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6.74±4.76 vs11.15±11.92,P=0.080);CN组与CP组比较,ALDH1A1 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6.92±5.27vs 5.15±2.26,P=0.375);FN组与FP组比较,ALDH1A1m RNA表达水平无差别(16.24±17.23vs 8.15±6.67,P=0.159)。结论:MTHFR基因的rs1801131、rs1801133、rs17421511位点,ALDH1A1基因的rs6151031位点,EPHX1基因的rs1051740位点,MME基因的rs2016848位点,HTR7基因的rs1935349位点及CYP2A6基因的rs8192720位点的多态性与BIPN相关;其中MTHFR基因外周血m RNA表达水平在初诊组治疗后伴有BIPN患者与治疗后无BIPN患者间存在差别。本研究发现的SNPs位点所在基因分别为参与神经细胞发育和维持神经细胞功能的基因(ALDH1A1,HTR7,MME)、参与神经毒性物质向氨基酸转化代谢的基因(MTHFR)、参与硼替佐米药物代谢的基因(CYP2A6)及参与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的基因(EPHX1)。将来这些位点为寻找临床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后引发周围神经炎的遗传学标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分为I-IV级,具有增殖迅速,侵袭性强,极易复发的特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WHO IV级胶质瘤,在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接受手术切除及标准放化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也仅为14个月左右。尽管近年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然而胶质瘤患者预后仍较差,对于胶质瘤患者,必须在充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上,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本次研究的
学位
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 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影响外分泌腺涉及口唇和泪腺,导致患者常常主诉口干和眼干,并往往成为患者就医的首发症状。病理特征在于血循环中存在器官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外分泌腺会由淋巴细胞介导受到损伤,若未及时合理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机体多种器官受损发展成全身性慢性免疫性疾病。p SS患者病理切片会观察到唾液腺
学位
目的:甲状腺激素(TH)对正常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TH主要通过甲状腺激素核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R)α和β发挥作用,调控基因的转录。编码TRα的基因THRA突变导致α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esistance to thyroid hormoneα,RTHα)。RTHα患者表现为类似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征,神经系统表现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认知障碍,书写困难,
学位
风影响下的四维航迹优化问题约束复杂,多目标四维航迹优化模型难以求解。为此,基于最优控制方法研究固定水平航路下考虑风影响的航迹垂直剖面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建模和求解。首先,以飞行时间和飞行油耗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航迹最优控制模型;然后,设计了梯形配点结合ε-constraint的模型求解方法,并特别针对按高度层飞行场景下的航迹优化提出了两阶段求解方法;接着,建立四维航迹仿真模型用于对轨迹优化效果的仿真验证
期刊
目的:随着患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已成为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与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根据美国肾脏数据系统(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以及中国肾脏病监控网络(China Kidney Disease Network,CK-NET)年度数据报告,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慢性肾脏
学位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及治疗的疾病。它是呼吸系统的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有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促成了COPD的发生发展,主要包括炎症、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蛋白酶-抗
学位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指睡眠过程中反复产生上气道阻塞或者塌陷,表现为睡眠打鼾、憋气等症状,可产生多种并发症。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GERD是一种多因素慢性消化道疾病,常见病因包
学位
由创伤、肿瘤切除或感染所导致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重建外科比较有挑战性的领域。虽然人工合成材料可用于填补缺损或重建不规则的轮廓外形,但它们需要面对异体排斥反应或材料自然特性与人体存在差异等的问题。相对而言,自体组织的修复重建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自体组织中,脂肪组织因具有柔软和柔韧的自然属性、周身含量丰富的特性以及作为脂肪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丰富来源的组织基地的优势,成为了无可媲美的软组织修复
学位
目的:脑出血大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类型的五分之一左右,致残、致死的比例常年居高不下。神经的细胞损伤是脑出血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有许多因素会触发脑出血后病理的和生理的过程,包括导致血肿周围神经的细胞因为机械占位所引起的损伤,以及血液中的因为细胞破裂而释放出的活性物质,进而导致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对脑出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我们对脑出血的治疗手段仍旧较为局限。故而,对于脑出血
学位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目前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本研究前期数据发现LINC01268在肝癌细胞系中显著高表达,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细胞分子实验,人体组织标本实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检测LINC01268在H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通过MAP3K7对HCC生物学效应和MAPK通路的影响,揭示LINC01268对HCC细胞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