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以来,济南、淄博地区夏秋季节都有“轻型脑炎”出现,2004年就诊患者增多,夏秋季为发病高峰。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来看,与常见的病毒性脑炎有所不同。病毒性脑炎是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临床常见疾病。随着乙脑疫苗接种的普及,乙脑的流行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而其他病毒感染相对成为主要病原。这种病原体无论是一种新病毒,还是一种常见病毒的异位感染,通过初步病原学鉴定以及大量血清学试验研究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对于探讨病毒的变异规律、流行病学特征、生物学特点,以及临床预防、检测、治疗“轻型脑炎”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4年该科室已经对该流行季节的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做了分离培养,并在培养物中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用副粘科病毒引物扩增出不典型条带,是否由副粘病毒科变异株引起的“轻型脑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005年,收集新标本在重新分离的基础上,做了初步排除性研究,例如,乙脑单抗血清与分离到的病毒培养物不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血球凝集试验表明该病毒表面无血凝素成分;呼吸道合胞病毒引物、肠道病毒科共有引物、甲病毒科共有引物和黄病毒科共有引物不能获得扩增产物。表明该病毒可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黄病毒科、肠道病毒科、甲病毒科病毒生物属性上关系不密切;虽然从形态上类似副粘科病毒,PCR扩增获得可疑条带,但不含有血凝素。该病毒的生物属性是否与副粘病毒有关,尚待继续观察。
目的:
该课题旨在从“轻型脑炎”脑脊液标本中分离病毒、传代增殖制作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IgG和IgM,研究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分布状况,为临床预防、治疗“轻型脑炎”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1.病毒分离标本来源:从42名“轻型脑炎”患者中采集脑脊液,其中12人同时采集脑脊液与恢复期血清,另外30人仅采集了脑脊液标本。
2.培养分离:将脑脊液接种于单层Hep-2细胞上,37℃吸附1h,加维持液(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37℃、5%CO2培养,逐日观察细胞病变,并拍照。
3.分离病毒的电镜观察:将病毒培养物用PEG沉淀、差速离心、梯度密度离心、滴网用1%磷钨酸负染后做电镜观察。
4.血清学检验(ELISA):
4.1制备和滴定抗原:将出现病变的细胞培养物传代扩增,并在细胞病变出现75%-90%时收获,用常规方法制备ELISA抗原,用交叉稀释ELISA方法用患者恢复期血清滴定抗原工作浓度。
4.2ELISA法分析该病毒在不同人群的分布状况:
4.2.1.标本来源:“轻型脑炎”患者恢复期血清12份,来源于省立医院(10~12)月份呼吸系统感染患者血清120份,发热患者血清108份,健康查体人群血清1000份。
4.2.2用上述交叉稀释ELISA方法滴定的抗原包被酶标板,将调查对象之血清稀释后(根据交叉稀释法滴定至适当浓度)进行ELISA检测,根据酶标仪获取的OD值判断人群中血清抗目的抗原的IgG和IgM,P/N≥2.1判为阳性,反之为阴性,分析该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分布状况。
实验结果:
1.病原学分离:患者脑脊液标本接种于Hep-2细胞(3~5)天后,42份标本中有4份出现病变,与正常细胞对照组比较,细胞出现肿胀、变圆、脱落现象。
2.透射电镜:在1、3、4号标本中发现有病毒样颗粒,直径大约(80~120)nm,颗粒规则,包膜清晰,内有螺旋对称结构。
3.血清学检测:用新分离到的病毒制备的抗原检测“轻型脑炎”患者恢复期血清IgM阳性率为67%,IgG的阳性率为8%;发热患者中,IgM阳性率为13%,IgG的阳性率为29%;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IgM阳性率为10%,IgG的阳性率为31%;在健康查体人群中IgM平均阳性率为9%,IgG的平均阳性率为31%。
结论:
在“轻型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用该病毒制作的抗原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M阳性率为67%,一般发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3%和10%,与脑炎患者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与脑炎发病关系密切;同时检验发现,一般发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IgM阳性率与健康人群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表明一般发热、呼吸系统感染与该病毒关系不密切,他们的特异性抗体,推测来自该病毒的隐性感染或者轻微症状感染,根据非脑炎人群血清中IgM、IgG检测结果,推测该病毒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人群中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