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到引导: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技术政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我们在充分享受技术手段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时常困惑和恐惧权力通过技术对个体的压制和规训。事实上,权力和技术从未分开过,权力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并发挥作用。如果把目光聚焦在社区场域,我们会发现社区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权力形式: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总体性社会下,国家在治理基层社会时,对行政权力的过分追求,导致了诸多现代性的后果。居民的生活世界被侵蚀,居民的主体性被消解、社会的自主性下降、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逐渐出现了政府在行动、社会无行动、居民不行动的自治空转局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进入分化性社会,社会力量在发育,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党和国家开始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但由于在需求、利益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多元主体参与无法自然而然地导向多元主体共治,甚至还会引发多元的冲突。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寻求同专家学者合作,研发和推广社会工作实务技术,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专业化程度,破解了居民不参与的难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可持续性地善治。学术研究是要把社会事实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权力和技术结合的逻辑是什么?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政治目的和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围绕着问题意识,本文共提出三条研究假设。第一条假设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政治目的不同,使用的技术手段不同,行使权力的理路也不同;第二条假设是:不同的技术手段下,国家赋权的对象不同,权力的性质也不同;第三条假设是:不同的技术手段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不同,治理的效果不同,权力的侧重点也不同。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借鉴孙立平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我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但是又进行了学术处理,将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都划归到总体性社会下,以更好地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所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文章以国家和社会的自主性高低作为标准,认为总体性社会下,国家治理基层社会主要使用的是权力技术,包括监控性技术、依附性技术和行政发包技术;分化性社会下,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更多的采用治理技术,包括公益创投技术、外部引导技术和自我整合技术。权力技术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效率,其内核是权力和资源在行政体制内封闭循环,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往往成为公共服务被动的享受者和公益行动的看客,不利于居民主体性的培养。权力技术的运用在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长此以往,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监控性技术、依附性技术到行政发包性技术,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逐渐减弱,社会的自主性在上升。分化性社会下,社会治理技术开始成为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新的技术选择。治理技术不是对权力技术的简单否定和抛弃,而是基于对权力技术自我反思性的投射。社会治理技术由对结果的控制转变为对过程的引导,注重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赋权、注重居民在参与中发生的变化。从公益创投技术到外部引导技术,再到未来社区治理走向的自我整合技术,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自主性在一步步增强,居民的主体性逐渐萌发,但国家依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社区治理施加更深层次地影响。文章在对不同时期,国家治理基层社会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梳理后,深入探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变迁的内核是什么?在社区场域内,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是一直存在着的,总体性社会下社区充斥的更多的是行政权力,社会权力或者说同意的权力缺失。但国家一直在寻求改变,从社区建设的几大实验模式可以看出,行政权力在下沉、政府的职能在转变。社会治理技术的使用,一方面能催生更多的社会权力,同时社会治理技术所倡导的理念和程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软化行政权力的刚性,提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水平。治理技术之所以能成为催生社会性权力的关键介质,是因为技术的两大特性:软理念和硬程序。技术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实现与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各要素进行深度地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基层善治能力,这也是社区治理中技术政治的内涵。文章共得到七个结论。结论一:社区内部并非不具有自治能力,其彰显与否受不同的治理技术选择所左右;结论二:治理技术并不是对权力技术的简单抛弃和否定,而是基于自我反思性的投射;结论三:社区治理要增加更多的社会性权力;结论四:社区治理治理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结论五:重塑政府学派认为政府的角色可以轻易地从“划桨”转向“掌舵”的乐观假定,即使是在治理技术的加持下,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轻易实现;结论六:任何技术都有其使用边界,我们不能陷入技术决定论或技术万能论;结论七:社区治理是多元主体由参与到共治的过程,也是多元主体责任意识生成的过程。
其他文献
区间删失数据是生存分析中的一类重要复杂数据.当因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对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持续观测,而只能进行间断性观测,不知道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而知道它处于某个区间当中,则这类数据即为区间删失数据.这类数据广泛存在于生物、医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比如:癌症病人的肿瘤产生时间、产品的失效时间,通常无法精确观测,而只知道位于相邻两次检查之间.一般来讲,右删失数据、左删失数据、现状数据
本研究探讨跨国公司MTN Ghana如何参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它如何影响加纳上西部地区的社区发展。该研究关注了加纳MTN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以及它如何使其活动与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府政策相一致。采用混合方法,受访者包括来自两个研究区域内六个社区的家庭负责人(n=399)、来自MTN加纳基金会办公室的官员(n=2)、两个研究区域的焦点小组讨论(各1个)和意见领袖(n=6)。采用调查、深入访谈
现代城市承载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活动,既复杂多样又包容万象。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范围的实践,城市均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地区,亦是各国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城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作为城市最基层治理单元的社区,与街道一起成为城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地,故其治理效能事关执政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与治理现代化转型目标的实现。由此,城市基层治理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纵观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创造性观点产生作为知识创新的早期阶段,备受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组织采用虚拟团队开拓产品和服务创新项目,这一形式为组织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源泉。虚拟团队中,成员为了完成各种创新项目,他们彼此之间在线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观点。成员如何最大化利用他人观点创造新观点,是虚拟团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期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共同体,也是晚清民国生产知识、思想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大学史研究不断升温。中国近代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国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然而各个国立大学的规模建制及教研水平差距甚大,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学拥有各种资源优势,但也有一些校史较短、
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原爆文学在日本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散文以及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后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战后文学史,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原爆文学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脉络,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与勾勒,从“毁灭”、“创
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
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是伴随着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是指员工在非工作时间里通过通信工具处理工作相关事宜。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员工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进行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管理之于员工工作角色和组织发展的意义探讨不足。近年来,随着雇员和雇主之间的联系愈发松散、工作幸福感已成为通信时代下组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之始,幼儿老师则承担着幼儿第一位灵魂导师的重任,因此优质的幼儿教育需要一批拥有高度教育热忱和强烈专业认同的幼儿教师团队,发挥其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和功能。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则有义务和需要培育拥有良好专业认同感的幼儿教育师范生。在香港,为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课程已由七年制改为六年制,因而在新学制下,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2015年,香港政府发表“免费幼稚
明清以来,家训功能由“提携子孙”的“范家”发展到“医世良药”的“范世”,家训(族规、乡约、乡规等)与乡村自治结合、与法律互补,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本文按照“个体、家庭、家族、乡村”的思路,以岭南著作、人物传记、族谱、祠堂、石碑等保存的家训为基础资料,探索明清时期岭南家训与个人、家庭、家族、乡村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绪论部分对文章涉及概念进行界定,本文首次对明清岭南家训史料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