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原爆文学在日本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散文以及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后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战后文学史,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原爆文学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脉络,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与勾勒,从“毁灭”、“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爆文学是指以二战末期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原爆文学在日本发展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涵盖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散文以及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后文学的重要分支,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整个战后文学史,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归纳整理日本原爆文学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脉络,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与勾勒,从“毁灭”、“创伤”、“反思”三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对日本原爆文学进行纵横交织的研究。简要来说,纵向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历时性维度。日本原爆文学在战后社会的综合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文本内涵,三大主题的呈现跟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步调基本一致,蕴藏着一种承上启下且相互并列的内在逻辑。而横向研究主要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细读、解析、阐释与比较,考察各个阶段的文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的异同,以核认知为主线横向挖掘日本原爆文学的内在主题意蕴和文本价值。具体将从五个部分进行阐释。绪论部分首先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沿革进行梳理。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归纳和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毁灭主题:人间地狱的再现”。本章主要以原民喜的《夏之花》三部曲、大田洋子的《尸横遍街》等作品为文本分析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毁灭的序曲”、“毁灭的瞬间”、“毁灭的惨景”三个层面,探讨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毁灭性”在原爆文学中的具体呈现。原民喜、大田洋子等作家基于自身的被爆体验,肩负着厚重的写作使命,通过记忆的书写和历史的证言,再现了广岛和长崎被爆之前的民不聊生、被爆之时的人间地狱之惨状、以及被爆之后人们在废墟上苦苦挣扎的图景。第二章“创伤主题:呐喊与安魂”。本章主要以大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等作家的原爆文学为分析对象,研究原爆文学中的创伤记忆与历史书写。具体从“创伤的症候”、“创伤的展演”、“创伤的安度与复原”等逻辑相继的三个方面,对被爆者的肉体之痛和精神之殇进行分析和阐述,尤其是对作品中表现的女性被爆者因遭受歧视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更为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不再停留在记录的层面,主要聚焦被爆幸存者所承受的身心伤害,关注他们战后的生存状况,思索个体生命的价值,拷问作为一个被爆幸存者在战后如何有尊严地存活下去等更深层面的问题,向人们展示了被爆幸存者的战后是一部言说不尽的血泪史。由此可见,原爆文学不仅对被爆幸存者发出了自强不息的呐喊,也向逝者表达了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骨肉同胞的无尽追思。与此同时,它对战后的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合理也进行了强烈地控诉。第三章“反思主题:痛定思痛”。本章主要以井上光晴的《手之家》《大地的群像》、堀田善卫的《审判》、小田实的《广岛》以及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原爆文学中的反思精神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这些作品突破以往固有视角——狭隘的民族主义视点或个人体验的宣泄,立足国际视野对原爆这场灾难的实质进行思索和反省。多重主题的交错与民族视野的超越,从广岛体验走向世界和平,是作家们历经劫难后痛定思痛的蚌病成珠。如果说井上光晴通过国内视野对被爆者与部落民歧视等社会问题进行批判的话,那么堀田善卫的《审判》以及小田实的《广岛》则是一种国际视野,对被害与加害的相对性以及被爆无国境等问题进行探讨,触碰到道德根本问题的核心之处。此外,大江健三郎通过一系列核文学作品直击时代命脉,把广岛体验国民化,并把这种“屈辱”附上普世价值从而达到世界化的目的,强烈呼吁废除核武器实现世界和平,向人们提出如何面对核时代这一重大课题。最后为结语部分。该部分主要从文学特色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日本原爆文学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与评述。首先,日本原爆文学在叙事策略上,纪实与虚构在文本实践中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彼此衬托。早期的原爆文学,偏重个人体验和历史纪实,现实主义气息浓厚。60年代以后的原爆文学基于文学张力的自身需求,不乏作者的虚构想象。在纪实和虚构之间、生活和艺术之间,日本原爆文学通过虚构想象与历史真实,从而达到了平衡且完美结合,实现了作家抒写历史并反思时代精神价值的创作本心。其次,日本原爆文学不仅从形式上与时俱进地实现了过渡,在对核认知这一层面上也呈现出其突出的特征,从唯一被爆国的民族受害情结到对战争责任的反思,从狭隘的民族愤恨到人类永久和平的演进,核认知从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升到全人类的角度可以说是日本原爆文学超越时空最有价值的表现。总之,日本原爆文学将全部的情感与理性思考都放置于文本载体中,树立了灾难书写的典范,在呈现主题的同时满足了大众情感宣泄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心理疗伤和警示后世的功能。其真实性和历史理性,给人们带来的教诲是鲜明和深刻的,从而使日本原爆文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与意义。
其他文献
一维椭球波函数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D.Slepian及其合作者在研究时频问题时首次提出的,它是在时域上集中分布同时在频域上能量聚集性最佳的函数,具有以下重要性质:1.椭球波函数具有时-频域能量聚集性佳、近似时限带限、频谱可控、时域双正交且完备等优良特性。2.满足Sturm-Liouville特征方程,具有拟一致分布的零点,在利用显式时间格式离散非线性发展型方程时,可以放宽CFL条件对时间步长的限制
多年来,肯尼亚的教育一直以通过建立各种教育委员会和对国家教育需要进行情况分析而确定的现行国家目标为指导。目前,在国家教育政策和国际条约的指导下,该部门寻求使教育与《2010年肯尼亚宪法》和《肯尼亚2030年愿景》保持一致。尽管肯尼亚小学基于能力的课程自推出以来已有两年,但缺乏大量统计数据表明改革是否得到适当实施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是否清楚地了解新课程。在这种背景下,该研究试图在教师准备、教学资
数字时代的学习领域,“烂笔头”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使用电子笔记作为传统纸笔笔记的补充,甚至直接替代之。笔记策略的编码功能决定了它的即时学习效果,其编码与存储的共同作用则决定了它的延时学习效果。在中文学习中,使用音码键盘输入的电子笔记在编码和存储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加工转换和策略生成性是笔记策略编码功能的两大来源,一方面,音码输入大都仅涉及音韵学加工,可能导致电子笔记在
边界层方程是描述气体或液体在靠近边界时的运动状态,在气体或液体动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两类边界层方程:Navier-Stokes边界层方程和两相流边界层方程.对这两类方程,我们采用直接能量方法得到解的一致估计,进而得到方程的局部适定性.关于Navier-Stokes边界层方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相关结论,而关于两相流边界层方程,目前还没有相关结论,本文是对此类方程适定性研究的初次探索.相对
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手机功能日益智能化,手机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手机使用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这一背景下,理性看待人与手机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手机过程中的自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以往研究在考察人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时主要聚
区间删失数据是生存分析中的一类重要复杂数据.当因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对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持续观测,而只能进行间断性观测,不知道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而知道它处于某个区间当中,则这类数据即为区间删失数据.这类数据广泛存在于生物、医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比如:癌症病人的肿瘤产生时间、产品的失效时间,通常无法精确观测,而只知道位于相邻两次检查之间.一般来讲,右删失数据、左删失数据、现状数据
本研究探讨跨国公司MTN Ghana如何参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它如何影响加纳上西部地区的社区发展。该研究关注了加纳MTN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以及它如何使其活动与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府政策相一致。采用混合方法,受访者包括来自两个研究区域内六个社区的家庭负责人(n=399)、来自MTN加纳基金会办公室的官员(n=2)、两个研究区域的焦点小组讨论(各1个)和意见领袖(n=6)。采用调查、深入访谈
现代城市承载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活动,既复杂多样又包容万象。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范围的实践,城市均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地区,亦是各国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城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作为城市最基层治理单元的社区,与街道一起成为城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地,故其治理效能事关执政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与治理现代化转型目标的实现。由此,城市基层治理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纵观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创造性观点产生作为知识创新的早期阶段,备受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组织采用虚拟团队开拓产品和服务创新项目,这一形式为组织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源泉。虚拟团队中,成员为了完成各种创新项目,他们彼此之间在线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观点。成员如何最大化利用他人观点创造新观点,是虚拟团队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期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共同体,也是晚清民国生产知识、思想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大学史研究不断升温。中国近代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国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然而各个国立大学的规模建制及教研水平差距甚大,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学拥有各种资源优势,但也有一些校史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