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拉魂腔系各剧种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从“腔”到“腔系”的衍变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试图揭示地方声腔的谱系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第一章主要探讨拉魂腔从“腔”到“腔系”的生态格局,认为拉魂腔从曲艺形态转化为戏曲形态,由单一剧种声腔发展为包含多个支系剧种的声腔系统,其叙事方式发生了蜕变移位;各支系剧种保留有拉魂腔共同的声腔特征,其内在维持力量是“声变情达、情随腔走”的艺术追求,并固化为拉魂腔特有的共性特点。同时,各支系剧种还吸收借鉴本地音乐元素,形成了各自的唱腔特色,促使拉魂腔原有的共性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易,从而形成共性与个性共存的腔系生态。第二章主要研究柳泗腔支系的声腔形态特点,认为它既继承了拉魂腔声腔的核心特点,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发展,在唱腔音调、声腔结构等方面更多吸收了地方民间音乐,经历了“外在冲击——内在转化——综合创造”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兼容并蓄、外向重构”的艺术品格,丰富了拉魂腔的声腔体系。第三章主要研究淮海腔支系的声腔形态特点,最突出的艺术风格是主腔历经了“两变一转”,形成曲线性的发展态势。它是在拉魂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太平歌、猎户腔、俚曲、京剧、徽剧、淮海锣鼓、童子戏等乐种的声腔,并对基本腔进行了板式发展变化,发展成为曲牌体与板式变化体相结合的声腔体制,是对拉魂腔声腔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主要研究肘鼓子腔支系的各剧种,认为各剧种都是以早期肘鼓子戏和拉魂腔为基础,并吸收借鉴了北方音乐的元素。这些声腔既有拉魂腔的核心特征,也吸收了很多戏曲、说唱和民歌小调,受到了齐鲁文化的强烈影响,其音调体系的构成更加丰富,润腔手法更加多样,唱腔结构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第五章重点探寻拉魂腔系谱系化格局的形成机制,认为生活方式、方言语调和地方民间音乐对拉魂腔系的各支系声腔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辟邪文化对拉魂腔的起源与成长起到了助推作用,宗教信仰对戏曲声腔的价值取向产生了直接作用,拉魂腔系的声腔衍变及其谱系化分布,也与艺人的演艺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