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自然病程中和使用含免疫调节剂方案(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 Ds)治疗的过程中,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风险都比较高。在血栓事件的过程中,血小板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能,研究者发现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形成的促凝血小板亚群在血栓形成的级联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不同的指南中均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血栓预防,但是阿司匹林对于促凝血小板亚群的作用有限。大量的前瞻性研究也显示阿司匹林并不能完全预防血栓事件发生。因此本课题针对初诊MM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活化水平、促凝血小板亚群水平等进行一系列研究,讨论血小板活化、促凝血小板水平与健康成年人差异性的可能机制,为下一步开展促凝血小板水平能否成为预测血栓风险指标、进行精准用药指导及提供新的抗血小板治疗靶点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栓相关事件及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以IMi Ds为基础方案治疗的初治MM患者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同时进行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初诊MM患者与健康成年人相比有无血小板功能异常与高凝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我院接受以IMi Ds方案为基础治疗方案的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历资料。用单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危险因素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将死亡作为竞争风险进行竞争性风险生存分析,计算血栓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同时收集了18例初诊未治的MM患者和15例健康成年人的一般资料,分析两组人群之间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差异。结果:在回顾性研究中,74例(62.7%)患者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1例患者给予了抗凝治疗。观察到18例血栓事件(占全部病例的15.3%),16例(13.6%)为静脉血栓事件,1例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血栓的18例患者中,血小板平均值为135.4(±46.7)×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为12.49(±1.49)f L。血栓累积发生率3个月为5.9%,1年为12.7%,3年为14.4%。单、多因素分析显示没有特异性的风险指标能预测血栓事件。在前瞻性观察研究中,MM患者纤维蛋白原3.64(±0.94)g/L、D-二聚体水平1.36(±1.04)mg/L、MPV为11.82(±1.09)f 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M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健康人,P<0.05。结论:尽管采取了相应的血栓预防措施,以IMi Ds为基础方案治疗的初治MM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仍较高。研究中发现,单独的某一项特定的危险因素并不能预测血栓事件发生。MM患者在初诊时就明显存在高凝状态,并且血小板功能存在异常。目前的血栓风险分层并未涉及血小板功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MM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机制,来探索最合适的血栓分层和预防策略。第二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促凝血小板水平和血小板活化水平的研究目的:观察初诊MM患者促凝血小板水平和血小板活化水平,同时利用生信分析结果,探讨促凝血小板水平异常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MM患者和健康成年人血小板CD62P阳性率和促凝血小板水平。应用R语言“limma”软件包从764例MM全骨髓样本及4例正常骨髓样本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后筛选血小板活化相关信号通路。结果:18例初诊MM患者促凝血小板水平的平均值为44.26%(±10.16%)。15例健康成年人的促凝血小板水平的平均值为28.25%(±10.84%)。健康成年人的血小板CD62P阳性率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1.74%(2.32%),初治MM患者的血小板CD62P阳性率的平均值为41.03%(±0.43%),初诊MM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促凝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年人,P<0.05。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共筛选出1019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66个,下调基因753个。KEGG结果显示在血小板活化相关信号通路上,表达s GC、PKG的基因被富集。结论:初诊MM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水平、促凝血小板水平较健康人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期的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也较健康人水平有明显的增高,可能使得MM患者的血栓风险进一步提高。MM患者体内促凝血小板水平升高可能与s GC和PKG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关。第三部分药物对血小板活化及促凝血小板水平的影响目的:分析药物干预后血小板活化和促凝血小板亚群的变化,及其血小板活化的可能机制。方法:洗涤血小板与IMi Ds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不同组合共培养后,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和促凝血小板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小板蛋白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量。结果:IMi Ds单药与洗涤血小板共孵育后,促凝血小板的水平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增高(P<0.05)。当联合地塞米松进行孵育时,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和单药组,促凝血小板水平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药物干预后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当使用药物处理血小板后,药物处理组的血小板的磷酸化AKT表达明显增加。结论:药物干预后血小板活化率和促凝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当免疫调节剂联合地塞米松后,促凝血小板水平上升更加明显。药物干预后血小板活化增强的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增加AKT磷酸化促进血小板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