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方法收集Hp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Hp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胃镜象、病理分级及中医证型等的分布特点,并探索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究Hp胃炎患者合并睡眠障碍的理论来源及依据;同时,归纳总结导师刘华一教授治疗Hp胃炎诊疗思路及胃心相关理论治疗Hp胃炎伴睡眠障碍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临床探索与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参考及更多指导意义。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Hp胃炎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的同时常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本课题分为临床研究及专家经验总结两部分对本病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Hp胃炎患者207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病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胃镜象及病理分级、中医四诊信息等,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通过收集整理刘华一教授治疗Hp胃炎临床诊疗思路及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医案,总结归纳导师辨证论治经验及用药特点,并附典型验案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207例Hp胃炎患者人口学分布中,女性114例(55.1%),男性93例(44.9%),CNAG组患者120例(58.0%),CAG组患者87例(42.0%);年龄分布中,CNAG组患者以青、中年区间居多,CAG组患者以中、老年区间居多;患者职业分布中,CNAG患者以脑力劳动者占比最多,CAG组患者以退休人员居多,且CNAG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CAG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患者人群分布中,情志因素以急躁易怒、紧张焦虑者为主,不良饮食习惯以进食快、在外就餐、三餐不定时者为主,饮食偏嗜则喜食油腻、喜辛辣、嗜甜食者较多,另外工作强度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烟酒嗜好等均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Hp胃炎相关病史分布中,CNAG患者病程偏短(目前发现者居多),杀菌次数多为1次,CAG患者病程普遍较长(>1年者居多)、杀菌次数多为2次及以上。2 207例Hp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脾胃湿热证(26.6%)>肝胃不和证(22.7%)>脾胃气虚证(16.9%)>脾胃虚寒证(14.5%)>寒热错杂证(11.6%)>胃络瘀阻证(7.7%)。不同胃炎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CN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证(34.2%)>肝胃不和证(26.7%)>寒热错杂证(14.2%)>脾胃虚寒证(10.8%)>脾胃气虚证(10.0%)>胃络瘀阻证(4.2%),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等实证为主,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气虚证(26.4%)>脾胃虚寒证(19.5%)>肝胃不和证(17.2%)>脾胃湿热证(16.1%)>胃络瘀阻证(12.6%)>寒热错杂证(8.0%),以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等虚证为主,且胃络瘀阻证更易发生于CAG患者中。3 207例Hp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分布中,无睡眠障碍患者82例,占比39.6%,睡眠障碍患者125例,占比60.4%。其中女性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分布以中、老年组患者居多,职业分布以退休人员为主;其他一般情况分布中,病程>1年、运动锻炼较少、工作强度及压力大者更易患睡眠障碍;BMI、吸烟、饮酒与Hp胃炎患者睡眠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炎类型分布中,CAG较CNAG患者更易患睡眠障碍,且CAG患者PSQI评分的平均水平较CAG患者更高,睡眠质量更差。4本研究中的207例Hp胃炎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分布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络瘀阻证;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络瘀阻证,其中胃络瘀阻证患者较其他证型更易患睡眠障碍;且Hp胃炎患者PSQI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络瘀阻证患者PSQI评分的平均水平较其他证型更高,睡眠质量更差。5 Hp胃炎患者睡眠质量与胃镜象、病理分级相关性分析中,出血点、血管透见、黏膜萎缩及肠化程度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PSQI评分与萎缩程度的关系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萎缩程度越重,PSQI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其他胃镜象、病理分级与睡眠质量、PSQI评分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刘华一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Hp胃炎患者发病过程中,多合并有睡眠障碍,刘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提出此类患者当“调心理脾、胃心同治”,重视脾胃病与他脏的联系,强化整体观念思维。同时,刘教授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疗,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观念,认为“湿热毒邪”为发病之因,“脾虚胃弱”为发病之本,“久病致瘀”为病进之源,治疗时总结出“辨菌选药,辨证组方,辨菌服从辨证”的基本原则,提出Hp胃炎的基本治法:一当清热解毒、祛湿健运,二当健脾护胃、调畅气机,三当调气和血、化瘀祛邪,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加用一些对Hp有杀菌作用的中药,临床疗效显著,同时中、西医并重,以提高Hp胃炎的治愈率。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Hp胃炎患者发病人群分布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工作强度及压力大、异常精神心理状态、烟酒嗜好、作息不规律、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均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胃炎类型患者分布中,CNAG患者以青中年、脑力劳动者为主,病程较短,CAG患者以中老年、退休人员为主,病程较长,杀菌次数较CNAG患者多。2 Hp胃炎患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实证以湿热、气滞、寒凝、血瘀等为主,虚证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虚实之间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胃络瘀阻证最少;不同胃炎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CNAG患者多以实证为主,CAG患者多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胃络瘀阻证好发于CAG患者,乃发病日久、正气已伤,病情深入、虚实夹杂所致。3 Hp胃炎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职业、病程、工作强度、运动锻炼、胃炎类型等密切相关,CAG患者较CNAG患者更易患睡眠障碍,且睡眠质量更差;Hp胃炎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胃络瘀阻证较其他证型患者更易患睡眠障碍,PSQI评分更高、睡眠质量更差;睡眠质量与胃镜象、病理分级之间亦存在相关性,相对而言,萎缩程度越重,PSQI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由此可知,Hp胃炎的发生,对人体的睡眠质量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且Hp胃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病情越严重,越易发生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越差,为进一步临床全面诊治该疾病提供更多指导意义。4刘华一教授治疗Hp胃炎见解独到,重视辨菌选药、辨证论治,同时,患者脾胃不适可导致失眠症状的产生与加重,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在治疗上,刘华一教授重视脾胃与心的联系,“病-证-症”相结合,强调整体观念,处以更加贴合患者病情的方剂,临床疗效显著,为Hp胃炎及合并睡眠障碍的诊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彰显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