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传奇”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内地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和20世纪90年代的大陆地区,两度产生“张爱玲热”现象。在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研究两度“张爱玲热”现象,不仅要明晰历时和共时的接受情况,而且要关注随着社会历史地向前发展社会政治文化语境、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动机和接受心理所发生的变化。文学接受客体——作家及作品,之所以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中,赢得不同时代的文学接受主体的追捧,除了文学接受客体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文学接受客体与不断变化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契合。那么,本文就主要从张爱玲文学在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的沉浮现象、内地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特定时期的文学接受主体、文学接受客体等四个方面来解读内地两度“张爱玲热”的文学现象。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将简要介绍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张爱玲热”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第二部分论述内地文学接受视域中张爱玲文学的沉浮现象,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主要凸显上海“沦陷区”第一次“张爱玲热”现象和内地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张爱玲热”现象。第三部分论述内地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接受之于“张爱玲热”现象,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两次“张爱玲热”现象的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上海“沦陷区”“乱世”的社会形成了这一时期“低气压”的政治文化环境。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了相对自由、民主的政治文化环境。虽然这两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同,但对张爱玲的创作或传播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二是特定时期的文学文化因子对“张爱玲热”的导向作用。上海“沦陷区”形成了特殊的文学文化因子,主要表现在通俗性质的文学的发展,使得张爱玲对女性、家庭等的另类书写受到追捧。内地90年代社会处于重要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新的景象,与“张爱玲热”相关的文学文化因子主要有“散文热”和西方文学思潮的传入。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文学接受主体在特定时期的生活状态以及视野选择,从中把握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变化之于“张爱玲热”现象。一方面,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下,上海沦陷区的文学接受主体面对的是动荡不安的战时生活,而内地20世纪90年代则是和平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但产生相似的生存心态,文学接受主体普遍存在孤独感、无助感和焦虑感,对人性的陌生感。第五部分主要从文学接受客体出发,展现作家与作品的独特魅力之于“张爱玲热”的现象。一方面论述张爱玲个人的传奇命运,在这两个特定时期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对“张爱玲热”现象发生影响。另一方面论述张爱玲作品的魅力能够穿越时代使文学接受主体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彰显作品的魅力对“张爱玲热”现象的影响。第六部分是本文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