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在中国是和吴宓以及学衡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已有的关于学衡派的研究中,对学衡派核心人物吴宓的研究是相对较为深入的,而对该群体的西方理论来源——美国新人文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欧文·白璧德的研究则限于资料以及研究兴趣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理论旅行的复杂性缺乏问题意识,而对这种思想所由以产生的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以及在当时的语境中的地位和意义,更是少有深入细致的分析。
针对这一研究现状,笔者选取了白璧德和吴宓这两个有着师生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着代表意义的人物,试图运用知识社会学这门研究思想与社会之关系的学科的基本理论,以期在对保守主义思想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个案研究,人物比较,文化交流的全新角度,在充分梳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其合理性和终极价值以及不合时宜的原因等方面做出一个“后见者明”的考察,以期抛砖引玉,推动中国的学衡派研究向纵深发展。笔者尽可能充分占有和利用以往研究者几乎没有关注的,有关白璧德在美国文学(化)中历史境遇的史料和论著,在尽可能充分回视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思想内涵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对白壁德及其人文主义在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场域中的地位进行具有填补空白的介绍工作,较为深入分析了白鐾德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接着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所经历的理论旅行的过程及其在现代中国的遭遇进行了论述,具体分析了人文主义话语所呈现的被译介的现代性的张力和作为另类(alternative)西方话语的历史宿命以及由此呈现的现代中国的思想语境的复杂之处。最后对以前的学衡研究中少有涉及的关于吴宓及其道德话语在现代中国的落寞命运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具体分析了吴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化的文学批评,以日记并结合其他著作对吴宓多遭人误解和攻击的爱情婚姻问题进行心理分析并考察其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文章的结尾对以吴宓代表的学衡派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的论争背后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性价值的内在冲突进行了简要归纳,以提请注意,以利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