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chmidt于1990年提出了“注意假说”,该假说认为只有学习者注意到自己的中介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差异学习才会发生。近20年来,有关“注意”的研究一直在国外二语习得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目前关于“注意”机制的研究发展趋向于将“注意”研究与SCMC(实时电脑中介传媒)结合起来,将“注意”机制与学习者个体差异联系起来。这正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所提倡的网络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相契合。
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30名二年级大学生在SCMC中使用英语文本进行交流所发生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将两个英语水平有差异的学生组成一组,每周完成一次交流任务,共进行6次。鼓励各小组成员在交流出现困难时对语言项目进行意义协商。在研究过程中以意义协商所产生的LREs(与语言相关的语言片段)为测量“注意”的工具。
研究的主要问题为:
1)基于文本的在线交谈中,学习者通过意义协商是否注意到中介语的差距?
2)无意注意对随后的英语学习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在线文本交谈中LREs的哪些特征最能预测英语学习?
通过分析研究中所获得的LREs发现:
1)在SCMC中通过英语文本在线交流时学习者会注意到引发交流困难的语言项目并产生LREs对语言项目进行意义协商。
2)学习者在SCMC中所产生的“注意”对英语学习有促进效果。
3)在不同的语言学习模型中,最能促进语言学习效果的LREs特征各不相同。在恳求模型中,具有成功吸入和强调特征的LREs最有助于学习效果。在纠错模型中,具有时机和成功吸入特征的LREs最有助于学习效果。而在拼写模型中,具有强调和成功吸入特征的LREs最有助于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