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创造价值观、意会认识论和意象思维模式。本文考证了中文中“创”及相关词汇的演变过程,并以英文中“creat”等词的演变作为参照,指出中国古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创(造)一词形成较早,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使用广泛,但却没有成为被列为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本文的考证在国内类似研究中较为全面、系统。讨论了阻碍创造价值观确立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小农经济、天命论和经学思维。从《易传》和《中庸》中提取出“生生”和“成物成己”作为中国传统创造价值观的两个方面,并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成物”和“成己”之间平衡的失调。认为“生生”哲学把人置于宇宙生命的川流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要求人刚健中正,开拓创新,这是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命价值观。探讨了意会知识及其基本特征,意会知识的逻辑在先性,分析了意会认识的逻辑结构,指出了意会理论的认识论意义。论述了庄子、郭象和禅宗的意会理论,同时也对老子的意会思想、“言意之辨”等相关背景知识做了概述。指出中国文化中的意会认识理论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值得做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初步分析了《周易》的象数思维。论述了作为象数思维的核心的“立象尽意”和象数思维的两种致思方式,即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并分析了象数思维的特色和不足。然后以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为线索讨论了象数思维在古代科技的重要作用。分析了20世纪创造价值观受到推崇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把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造观的复兴、创造观的“百家争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以“成物”为宗。介绍了熊十力的默识认识论,指出了由于西方形式逻辑和唯科学主义传播与流行,造成意象思维的式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思路上,突破了一般的对创造做孤立的、静态的研究的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指导,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创造活动所涉及的价值判断、认识论、思维模式,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2、提出了“生生”、“成己”、“成物”的古代创造价值观模式。阐述了《中庸》里的“诚”在“生生”与“成物成己”间桥梁作用。3、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庄子、郭象和禅宗的意会思想做了更为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