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蓝瑛秋景山水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瑛一生的作品中,多数为设色绘画,以纯水墨绘就的并不太多,在其设色山水画中,秋景题材山水作品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此类作品中,蓝瑛自题落款的“秋”字作品,也不在少数,画面呈现秋景的更不胜枚举。作为“武林画派”的开创者,其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在他众多秋景山水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蓝瑛在这些秋景山水画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特别在没骨画法上更是有着独到的开创性画法。受董其昌文人绘画理论的影响,在笔墨意趣上一生向文人画追求探索,悉心学习前人,对黄公望学习更是尤力,但作为职业画家画家的蓝瑛却有着多元的历史定位。身处历史交迭之际,家族虽未出过官宦,身边许多友人成为坚定地遗民,这对蓝瑛内心深处的触动只有他自己更能言明。但对于一个一生以卖画谋生的画家来说俯仰于市场的动向与喜好这是不得不为的。笔者采用图像分析比较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蓝瑛秋景山水,研究蓝瑛秋景山水画形成之原因,秋景山水画特点、成就,扼要阐述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间隙之中”为题,研究铜版画线条的秩序性与表现力。通过在创作过程中对铜版画中独特的线条语言的思考,笔者将线条特性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线条交错后所形成的无数个微小的间隙赋予了铜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间隙的形态变化就来源于铜版画线条的形态与排列上的秩序性,“间隙之中”则蕴涵着铜版画创作语言的特性与表现力。文章中对铜版画线条的研究是以对铜版画历史中线条语言发展的梳理和技法实践作为主要
学位
本文以王武花鸟画为研究对象,着意于对绘画作品本体语言的分析。王武是与恽寿平齐名的清初画家,以花鸟画而闻名。王武不仅有多件绘画作品传世,亦有大量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但当代学者对其花鸟画艺术风格的研究仍存在些许不足,故本文着力于对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将其绘画风格置于明清之际社会变局中审视,进而管中窥豹,理清清初画坛的整体风貌,希望能对花鸟画的脉络体系梳理提供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王武的花鸟画不仅体现了其
学位
托马斯·格尔丁是英国十八世纪上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的著名水彩风景画家、蚀刻家。在创作中,他把注意力放在自然的视觉效果以及主观情感表达上,使其水彩风景画脱离地形图呈现出一种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品质。格尔丁在艺术生涯后期时的水彩风景画更是带有一种伟岸、肃穆的崇高感。他对英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托马斯·格尔丁的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的崇高感,分析画面里赋有崇高感的绘画语言建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学位
吴彬主要活动在明代万历年间,在绘画史上是一位不太受关注的画家,历史记载也极为简略,直到高居翰1970年发表了论文《吴彬及其山水画》,称其为境界高深的画家,远远超出了任何学者对他的现有评价,才将大众的视野重新聚焦到吴彬身上。画家吴彬,其山水绘画独具风格,世人对他评价为“荒怪、夸张、虚幻”等等。其不止是一位职业画家,宫廷画家,还有居士身份,还是一位文人画家。在明代,其绘画和文学造诣受到了时人的赞誉和肯
学位
甲骨文是现在使用的汉字的祖先。但甲骨文的再发现史却并不长。1899年,王懿荣在偶然机会下发现了甲骨文。此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和美术学陆续展开了对它的研究。去年是自发现甲骨文以来120周年,但甲骨文仍然有很多在历史和文字学上的谜団。以至于在甲骨文书法作品的创作中能够使用的文字和具体的书法指导书很少,这使甲骨文书法创作变得极其困难。甲骨文的研究是全球性的。最近在中国举行了许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
学位
吴茀之的绘画经历由蒋廷锡、恽寿平一路引入,入学上海美专后受到吴昌硕绘画的影响转为大写意风格,随后为摆脱吴昌硕画风之囿,转益多师,从徐渭、陈淳、朱耷、石涛、李鱓等前人画面中汲取养分,历经多年反复实践揣摩,终优入前人之法,开创新貌,形成了以富于节奏感的灵动而具骨气的用笔和古拙而自然丰润的运墨遣色所构成的笔墨语言,走出了从能到精继而到达“有我”的道路。吴茀之绘画的节奏感及畅神、畅情、畅意的作画状态一直是
学位
宋代宫廷绘画,堪称中国写生绘画的巅峰。宋朝主张“以文治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宋人格外注重精神文化修养,尤其是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关注。而北宋初期刚刚完成统一,政权巩固为第一要务,画院建设主要沿袭前朝规章制度,“黄荃富贵”的宫廷画风影响了宋代九十余年,并一直以黄荃父子的笔法作为当时技艺评判标准。到了北宋中期,随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宋朝宫廷画风落入陈陈相因的窠臼
学位
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农作物作为农耕文化的核心代表,在不同的朝代被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含义。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农作物文化的历代发展脉络,分析诸乐三选择农作物题材作为创作主体的动因,并通过分析诸乐三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作品,对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用笔用墨技法以及情感传递方面加以剖析和总结。本文将农作物绘画的演变历史从秦汉至清末作了简单的梳理,以此为切入点,引出农作物这个题材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含义和
学位
北宋多大山大水,层峦叠嶂。宋儒强调“格物致知”,自五代以来,北宋山水画对于自然的真实再现达到了高峰,在这样的时代中,中国画是如何发展的。《溪山行旅图》中所展现的渐修式的山水画关怀,“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以“行旅”的态度来达到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但是“可行,可望却不如可游,可居。”这种“卧游”的态度,反映了封建士大夫渴望林泉,足不出户以
学位
本论文主要汇整流传至今的魏晋南北朝小楷并对其分类,进而探讨其真伪与衍化现象,以及相关的形态和形式问题。魏晋小楷虽主要指曹魏至东晋时期文人的小楷面貌,但其源流是从三国锺繇至东晋诸贤乃至南朝文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人真书书写体系。传世魏晋真书以《淳化阁帖》为主,可见魏晋士族的真书表现。但真书表现有法度严谨与随意之别,也有真书带有行化的倾向,因此魏晋真书可划分为:楷、真、真行三类。虽然《淳化阁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