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民间宗教,即道教闾山派,又或闾山教,是华南道教重要流派之一,流行于中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海外东南亚等地。以博白客家为典型的桂东南闾山教,源于古闽越之地的闾山巫法,在历史的洪流中入佛入道顽强扎根异乡,并且逐渐发展强大,显现出儒、释、道、巫集于一身的宗教特色。而且,巫之色彩最为浓重。作者以桂东南客家地区的闾山教为田野调查对象,以该教的法器法印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该教“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该论文课题来源于作者导师的研究领域影响,以及作者的田野调查经验。客家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外学界在研究客家民间信仰问题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相比,大陆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的关注起始较晚,且大陆地区之间研究成果也相距较大,同作为客家大省的广西,对于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则远不如福建地区的丰富。作者运用田野调查法、材料分析法、文献法以及比较法,以闾山教的法器器物为着眼点,分析该宗教的特色。民间信仰在各地人们的精神空间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普遍世界观的展现。广西民间的闾山教奠基着汉人大部分的生活常态,生、老、病、死、灾,都可以通过闾山教的仪式去达到解厄禳灾祈福的目的。该论文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望能稍许填补广西民间道教闾山教研究的不足,与对田野调查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解读而达到资料创新,通过对桂东南客家人集中地区的闾山教法器尤其是法印这样一种文化典型的阐释和对比研究,以探讨该民间宗教的特色。而撰文的难点则在于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解读。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研究闾山教则有利于更深地了解广西客家社会乃至汉族社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变化,以法器法印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不仅弥补现存该类研究的空缺,也可完善对广西道教的研究,亦有利于政府更加明确地把握民间宗教的功能和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把握广西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等,目前学术界对于闾山派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对广西客家地区闾山教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第二部分分析闾山教的历史与传播:闾山教源于古越国民间闾山巫法,雏形显于闽越民间人物信仰的流行,然后在制度化宗教下寻找庇荫,不断完善,最终在唐宋年间形成。第三部分对闾山教法器进行分析解读,选取铃刀、龙角、麻蛇鞭、七星剑、珓、五雷令牌、法杖、法水为代表性法器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分析法器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闾山教法器与闾山教的宗教思维方式的认识。第五部分着重分析解读法印这一法器,选取五枚闾山教典型法印展开研究,认为闾山教对道教是一种借鉴关系,而非传承关系,并分析法印与闾山教传度进职、加补加总之关系。第六部分将法印在闾山教仪式中的应用分为五大类型进行论述。第七部分以前文总结闾山教宗教特色及成因,认为桂东南闾山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巫、道、儒、释四教合一的宗教特色,此宗教特色形成原因之可能性,是巫教、道教、儒教、释教四者在内涵上有较多的交叉地带,必然性是民众逐渐增长的宗教需求与精神追求,同时也是根本原因。第八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并认为闾山教对于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具有“范本”价值,研究闾山教有助于了解社会道德如何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认清儒家社会,也是研究民间宗教需求与民众心理的最佳入口。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田野调查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详实,在比较分析方面做得尤为不够,且文章在理论分析上面仍欠缺深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田野材料的收集,并且加强比较分析研究,强化文章的理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