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Modifi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MESD)与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直径≤2cm的78例胃小间质瘤的相关资料,评估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8例经ESD或MESD治疗的胃小间质瘤(直径≤2cm)的临床资料,其中ESD组36例,MESD组42例,归纳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瘤体大小、肿瘤来源部位)、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穿孔发生率及肿瘤完整切除率)、病检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结果),评估两种不同术式(传统ESD和改良ESD)治疗胃小间质瘤的疗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ESD组和MESD组)的手术时间、瘤体完整切除率、术中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出血、穿孔)、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分析改良ESD手术相对于传统ESD手术的优缺点。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手术创面愈合情况,随后每6月复查1次胃镜,观察肿瘤有无复发,每12个月完善]次全腹CT检查,观察肿瘤是否有远处转移。对ESD和MESD治疗胃小间质瘤的远期疗效作出评估。[结果]1、一般资料:78例经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患者中,临床表现多为慢性胃炎或消化道出血症状,少部分为体检时发现。其中上腹部不适者59例(75.64%),恶心、嗳气、腹胀者3例(3.85%),黑便2例(2.56%),胸骨后梗阻感者3例(3.85%),无症状体检时(经腹部CT或胃镜检查)发现者11例(14.10%)。肿瘤来源胃底66例,胃体8例,胃窦4例。78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2:1;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55.56±11.03岁;瘤体直径最小0.6cm,最大2.0cm,平均瘤体直径为1.11±0.32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瘤体直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资料:ESD组和MESD组患者均完整切除瘤体,手术成功率为100%。ESD组36例患者和MESD组42例患者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出血量5-20ml不等,予电凝止血处理。ESD组术中穿孔者3例(8.33%),MESD组术中穿孔者5例(10.42%),穿孔者经金属钛夹、荷包缝合法等操作处理后均成功闭合创面;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者2例(5.56%),M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4.76%),经内镜下再次处理后均止血成功;7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1人转外科手术。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穿孔)发生率、瘤体完整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平均手术时间51.56±7.92min,平均住院天数为6.64±0.68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2363.80±1677.87元;MESD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24±4.90min,平均住院天数为6.95±0.8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2008.59±1335.71元;MESD手术时间少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病理及随访:78例患者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GST,其中CD117阳性者78例(100%),DOG-1阳性者78例(100%)、CD34阳性者78例(100%),Ki-67 阳性者 45 例(57.69%),Nestin 阳性者 49 例(62.82%),S-100 阳性者 10例(12.82%),SMA阳性者1 1例(14.10%),78例患者按照2008年NIH分类标准均属于极低危险度。对所有患者术后进行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月,最长随访时间48月,随访过程无失访者,随访期间无死亡者,随访率100%。随访结果显示78例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瘤体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1、对于直径≤2cm的胃小间质瘤,内镜下采取传统ESD或改良ESD都能在保证病灶完整切除的同时,保留胃正常的解剖结构,同时还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78例患者远期随访中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可见ESD、MESD治疗胃小间质瘤有很好的远期疗效。说明传统ESD或改良ESD治疗胃小间质瘤都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2、改良ESD术相对于传统ESD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对于基底部扁平、肿瘤体积较小或外生型胃小间质瘤,改良ESD术更有利于操作,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生长方式、来源部位、医师经验等来选择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