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租车作为一项混合物品,曾一直被视为准公共物品,并被当作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其实,出租车的技术经济特征表明,出租车市场属于可竞争市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方式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等市场失灵现象,世界各国对出租车市场都会实施经济管制,目的在于防止因市场失灵产生的效率损失、社会福利下降等问题。 然而,我国政府强有力的管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租车行业逐渐沦为矛盾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几年,司机抱怨工作累挣钱少,公众则抱怨出打车难打车贵,舆论怀疑政府和出租车公司组成的利益集团导致了“行业垄断”。与此同时,各大城市的“黑车”屡禁不绝,互联网约租车不断涌入。市场陷入混乱,矛盾日益凸显,出租车行业管理则被广为诟病,改革已然刻不容缓。 论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出租车管理政策的分析,认为出租车行业垄断经营是现存弊端的根源所在。而出租车市场定位不准,出租车领域利益分配失衡,出租车行业监管存在空白,是这个行业多种问题的直接体现。基于此,论文根据我国出租车行业现实情况和域外行业管理经验,提出以市场化为方向,通过“互联网+交通”模式,推动我国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对策。即将出租车定位于满足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的出行方式;在此基础上,放开营运市场、将互联网约租车纳入出租车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强行业监管,解决行业“定位不准、供需失衡、劳资关系紧张、新旧业态碰撞”等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出租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