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如今,两国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记录真人真事,讲述真实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在传播本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化理解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语言的限制,许多观众只能通过字幕翻译,结合画面了解作品内容。因此,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出来。只有高质量的字幕翻译才能准确传达作品内涵,帮助观众理解异国文化,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那么何为高质量的纪录片字幕翻译?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可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研究字幕翻译时,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目的论将翻译视为是一种由其特定的翻译目的所决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要求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相比传统翻译理论中强调忠实、对等的原则,目的论以“目的”为本位,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学的范畴拓展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的领域,因此,对于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字幕翻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人民网日本版系列纪录片《日本人·中国梦》为例展开具体分析,探讨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要求和翻译策略。《日本人·中国梦》是人民网日文版和日本频道联合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于2.013年春开始播放,共推出了 27期。片中记录了多位在北京生活工作的普通日本人的点滴细节以及心灵感悟,力求贴近生活和真实客观地反映“北漂日本人”在中国遇到的各种酸甜苦辣,讲述普通日本人在中国的生活百态,从而推动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从语言形式上来看,该片主要包括旁白解说、人物对话和采访,其中旁白解说为日语,人物对话和采访则中文、日语掺杂。从内容上来看,该片在描绘日本人主人公们在中国的生活的同时,也涉及到了昆曲、茶道、花道、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食、和服等许多中日两国的文化要素。因此,笔者想从异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角度来考察该片的字幕翻译。首先,在文化要素的翻译上笔者重点关注的是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和术语的翻译。经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该类词汇的翻译译主要运用了直译的策略,最大限度上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其次,考虑到字幕翻译和纪录片语言的特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向观众传达信息,所以该片大量运用了分译和减译的翻译策略,将复杂难懂的句子拆分表达,省略不必要的信息,使译文逻辑清晰、简明易懂。综上所述,本论文将主要围绕直译、分译和减译的翻译策略展开分析。总而言之,基于翻译目的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应将“目的”放在首位,即帮助观众理解纪录片内容,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考虑纪录片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译者应从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角度出发,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