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有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有趣但易被忽视,即说话人话语的某一种话语意义并未明确地说出来或间接暗示,而是隐含在话语中。自Grice提出一般会话含义概念以来,语用学者用不同的术语来指称这一种意义,即一般会话含义、显性含义(所言)、隐型含义等。当然,这不仅是话语语用确定意义的术语之争,实际上也是各个学派对所言和所含的界定,从语境到命题、或从语言形式到概念范畴进行射影的不同方式。因此,诸多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心理学家围绕这种意义的界定和加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隐型意义究竟是所言还是含义?(2)对它如何加以界定?如何区分它与其它表达式命题?(3)其解读机制如何建立?在不同语境中其解读是否有区别?(4)它在推导说话人意图意义中能起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力求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论文(第三章)首先讨论关于区分所言和含义的三种原则:语义最简论、激进语境论和温和语境论。语义最简论以语言语义学为依据,认为所言是由语言成分组成的最简命题,它不需要语境信息来确定。与此相反,以语用推理为依据的激进语境论认为,话语表达的字面意义是不明确的,因此所言完全由语境推理获得。温和语境论认为所言的语境敏感成分比语义最简论所允许的要多。基于三个学派之间的认同与分歧,本文尝试提出了第四种原则,即温和最简论。
论文第四章从回顾学者对术语的争论入手,支持Bach将话语的语用确定意义归类为隐型含义的一些论点。但是,其理论框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修正或补充。因此,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对Bach关于隐型含义的界定进行了修改或补充,同时进一步探讨了隐型含义产生的条件、主要特征及其与其它语言表达式的差异等,从而使隐型含义的概念更加合理。
接下来,论文通过实验研究验证隐型含义的理解。第五章介绍和考察隐型含义的四种解读模式。字义优先性模式认为,隐型含义可以在最简命题的基础上,通过语用推理得到。默认模式则指出,隐型含义基于语言特征而非语境信息自动获得。与此相反,未指定模式辩称,隐型含义的理解需要依靠语境,且需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最后,满足制约条件模式假设隐型含义的解读依靠语境,但推理过程是自动的。本研究采用鼠标轨迹追踪技术,通过句子验证和话语真值判断两个实验任务,来考察隐型含义的动态理解过程。实验Ⅰ旨在考察在缺少具体语境信息的中性条件下隐型含义与最简命题的理解是否有差异。实验Ⅱ旨在考察在上限和下限语境中语义不确定话语与语用不确定话语的理解,及默认隐型含义与可替代意义的理解。实验以汉语为母语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刺激材料以音频呈现,要求受试对目标语句给出真值判断。
论文主体的最后一部分(第六章)通过另两项实验尝试回答第四个研究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是隐型含义在意图意义的推理中的作用,就强弱程度和优先次序,来考察隐型含义与所言/隐性含义之间的关系。在实验Ⅲ中,刺激材料由说话人A的问题、说话人B的回答、说话人C对此的含义推理组成。每一个实验项目有三类条件:说话人B的明式回答(所言)、隐式回答(隐型含义)、暗式回答(隐性含义)。在实验Ⅳ中,每一类条件以其否定形式呈现。实验任务是受试结合对话情景对说话人C的推理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温和最简论认为认识所言与所含(隐性含义)中间的第三层意义即所述(隐型含义)是十分必要的。所言严格意义上是由语言特征确定的句子字面意义,不需要特定的语境信息;另一方面,所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完全靠语用推理的说话人意图意义。所述指话语的语用精制意义或真值命题。隐型含义是在隐性(特殊会话)含义之前直接构建的意义层次,但不对应于语言表层中明示出来的语言成分,通过语用充实而推导出来。因此,它既不是所言的一部分,也不是隐性含义的一部分。
第二,隐型含义是潜在于所言中的扩展意义,有时形式上可能与最简命题重合,而且,从理论上说,可能包含比字面言语行为更广泛的一些非字面话语。隐型含义的产生受制于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语言输入及语境的参与等多种因素。它具备可取消性、可推导性、不确定性、可分离性等特征。
第三,实验结果显示,隐型含义比最简命题或可替代意义优先获得,其加工速度快、过程较易,但不同隐型含义类型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三种经典模式均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更具有包容性的满足制约条件模式更具有解释力。同时,本文尝试性地扩展了满足制约条件模式的研究思路。
第四,实验结果说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识别所言、隐型含义、隐性含义;隐型含义就像所言那样迅速获得,对进一步语用推理有直接影响;但在非合作语境下,由于概念的整合,隐型含义的认知需要一定的加工时间;这三种意义之中,所言是最基本的意义,相反,隐性含义的理解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和认知资源;不同类型的隐型/性含义对说话人意图推理的影响方式不尽相同。使用频率越高的含义类型,越不容易移除。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说话人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又不是特殊会话含义的意义应看作为所言和隐性含义之间独立的中间层,即隐型含义。隐型含义与其它意义或语言表达式在其定义、产生条件、主要特征等方面有区别。隐型含义的理解是快速和局部的,但其加工速度和努力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它在意图意义的推理过程中起着独特作用。
本文以新的视野讨论了话语的语用确定意义。在理论上,针对隐型含义现象,对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观点可能需要修正或完善,甚或需要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因此,论文提出了话语意义分类原则的温和最简论,发展了隐型含义理解的满足制约条件模式。在方法上,本文对一些前期实验语用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验证了隐型含义的加工机制。这说明手部运动轨迹追踪实验在线理解任务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推理语用学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隐型意义究竟是所言还是含义?(2)对它如何加以界定?如何区分它与其它表达式命题?(3)其解读机制如何建立?在不同语境中其解读是否有区别?(4)它在推导说话人意图意义中能起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力求回答以上四个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论文(第三章)首先讨论关于区分所言和含义的三种原则:语义最简论、激进语境论和温和语境论。语义最简论以语言语义学为依据,认为所言是由语言成分组成的最简命题,它不需要语境信息来确定。与此相反,以语用推理为依据的激进语境论认为,话语表达的字面意义是不明确的,因此所言完全由语境推理获得。温和语境论认为所言的语境敏感成分比语义最简论所允许的要多。基于三个学派之间的认同与分歧,本文尝试提出了第四种原则,即温和最简论。
论文第四章从回顾学者对术语的争论入手,支持Bach将话语的语用确定意义归类为隐型含义的一些论点。但是,其理论框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修正或补充。因此,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对Bach关于隐型含义的界定进行了修改或补充,同时进一步探讨了隐型含义产生的条件、主要特征及其与其它语言表达式的差异等,从而使隐型含义的概念更加合理。
接下来,论文通过实验研究验证隐型含义的理解。第五章介绍和考察隐型含义的四种解读模式。字义优先性模式认为,隐型含义可以在最简命题的基础上,通过语用推理得到。默认模式则指出,隐型含义基于语言特征而非语境信息自动获得。与此相反,未指定模式辩称,隐型含义的理解需要依靠语境,且需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最后,满足制约条件模式假设隐型含义的解读依靠语境,但推理过程是自动的。本研究采用鼠标轨迹追踪技术,通过句子验证和话语真值判断两个实验任务,来考察隐型含义的动态理解过程。实验Ⅰ旨在考察在缺少具体语境信息的中性条件下隐型含义与最简命题的理解是否有差异。实验Ⅱ旨在考察在上限和下限语境中语义不确定话语与语用不确定话语的理解,及默认隐型含义与可替代意义的理解。实验以汉语为母语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刺激材料以音频呈现,要求受试对目标语句给出真值判断。
论文主体的最后一部分(第六章)通过另两项实验尝试回答第四个研究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是隐型含义在意图意义的推理中的作用,就强弱程度和优先次序,来考察隐型含义与所言/隐性含义之间的关系。在实验Ⅲ中,刺激材料由说话人A的问题、说话人B的回答、说话人C对此的含义推理组成。每一个实验项目有三类条件:说话人B的明式回答(所言)、隐式回答(隐型含义)、暗式回答(隐性含义)。在实验Ⅳ中,每一类条件以其否定形式呈现。实验任务是受试结合对话情景对说话人C的推理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温和最简论认为认识所言与所含(隐性含义)中间的第三层意义即所述(隐型含义)是十分必要的。所言严格意义上是由语言特征确定的句子字面意义,不需要特定的语境信息;另一方面,所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完全靠语用推理的说话人意图意义。所述指话语的语用精制意义或真值命题。隐型含义是在隐性(特殊会话)含义之前直接构建的意义层次,但不对应于语言表层中明示出来的语言成分,通过语用充实而推导出来。因此,它既不是所言的一部分,也不是隐性含义的一部分。
第二,隐型含义是潜在于所言中的扩展意义,有时形式上可能与最简命题重合,而且,从理论上说,可能包含比字面言语行为更广泛的一些非字面话语。隐型含义的产生受制于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语言输入及语境的参与等多种因素。它具备可取消性、可推导性、不确定性、可分离性等特征。
第三,实验结果显示,隐型含义比最简命题或可替代意义优先获得,其加工速度快、过程较易,但不同隐型含义类型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三种经典模式均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更具有包容性的满足制约条件模式更具有解释力。同时,本文尝试性地扩展了满足制约条件模式的研究思路。
第四,实验结果说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识别所言、隐型含义、隐性含义;隐型含义就像所言那样迅速获得,对进一步语用推理有直接影响;但在非合作语境下,由于概念的整合,隐型含义的认知需要一定的加工时间;这三种意义之中,所言是最基本的意义,相反,隐性含义的理解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和认知资源;不同类型的隐型/性含义对说话人意图推理的影响方式不尽相同。使用频率越高的含义类型,越不容易移除。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说话人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又不是特殊会话含义的意义应看作为所言和隐性含义之间独立的中间层,即隐型含义。隐型含义与其它意义或语言表达式在其定义、产生条件、主要特征等方面有区别。隐型含义的理解是快速和局部的,但其加工速度和努力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它在意图意义的推理过程中起着独特作用。
本文以新的视野讨论了话语的语用确定意义。在理论上,针对隐型含义现象,对传统的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观点可能需要修正或完善,甚或需要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因此,论文提出了话语意义分类原则的温和最简论,发展了隐型含义理解的满足制约条件模式。在方法上,本文对一些前期实验语用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验证了隐型含义的加工机制。这说明手部运动轨迹追踪实验在线理解任务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推理语用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