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直接疑问句与间接疑问句的句类标记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258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问句构成是经典而适切的句法学问题。主句疑问句,以及长期以来未得到句法研究重视的直接引语中的疑问句(以下简称直接疑问句)与间接引语中的疑问句(以下简称间接疑问句)表现出多种差异。传统句法研究中标句词可以包含[+WH]特征以及强[+Q]特征(如主句/直接疑问句)、弱[+Q]特征(如间接疑问句)或无[+Q]特征(如关系从句)。这虽然解释了一些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是有规定之嫌。与之相关的句末语气助词以及音调等作为直接疑问句独有的特征,其与语用的密切联系虽然一直受到关注,但缺乏和合理系统的结构解释,句法地位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用Rizzi (1997)提出的制图式研究方法,在试图厘清疑问功能的同时,以疑问句末语气词为突破口阐明其性质。我们从直接疑问句与间接疑问句的普遍直觉差异出发,在四种语言(英语、汉语、日语和韩语)、沿两个维度(直接与间接;一般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上再议疑问句构成。通过对比直接和间接一般疑问句,我们证明前者除采用助词倒装等结构操作之外(如有),语音式操作也更加活跃,而后者则必须借助词汇实现。以制图理论为导向,我们提出区分“提问”与“疑问”特征,从而将语用目的(寻求回答)从形式概念(句类)中剥离.在直接与间接特殊疑问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语音式操作较为自由,并对疑问词核查Int的能力进行了论述;我们还借助蔡维天(1994)对疑问词的分析解释了黄正德(2009)观察到的句类标记词与标句词的分布,并进一步证实,不同于黏着语中的疑问词素,疑问词本身缺乏疑问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以算子和/或变量体现信息缺失。基于以上观察,本文进一步提出“疑问分裂假说”,并尝试运用该理论解决实际的句法问题。基于类型学的独立证据为论证增添了解释充分性,句末词模棱两可的地位也在疑问分裂假设框架内得到了澄清。句末语气助词和语调主要位于句子边缘,并与语音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乔姆斯基最简方案里提到的接口效应的理想研究对象。上述基于四种语言疑问句的对比分析为直觉提供了理论化的解释,并得到其它独立研究的支撑,进一步丰富了句法空间,为进一步理解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动因提供了理据,在语言个性中探寻共性,向着人类语言普遍性探索更进一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中β-胶原序列(β-Cross laps)、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长期以来,受价值观、文化差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歪曲,由此导致了国外公众对中国某些方面产生了误解。因此,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
象似性的语言学研究在最近几年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功能认知学家提出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任意性的。这样,象似性的提出似乎对生成句法学中的“自足性”和“独立性
判决书是司法公正的载体,是司法文明的具体展现。判决书自从2009年上网以来,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中文刑事判决书文本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有着其特殊的树状信息结构
作为一种常见交际策略,语码转换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语言群体的人们频繁应用于交流中。语码转换因此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首先提出,后来被引入语义学和语用学。预设广泛应用于生活交际、阅读等过程中。预设的共知性决定了预设必须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享有
<正>"红船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
21世纪,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要求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手段,凭借其快速的信息传递及
皖南地区在晚中生代不仅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作用,而且还发生了钨、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有意义的是,这些大规模的岩浆作用表现为带状分布的一系列复式岩体,比如,黄山-太平、青阳-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