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电火花技术(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形技术)在钛合金的表面制备了沟槽、网纹、正方形和菱形四种微结构,并且对微结构的宽度和深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去离子水和模拟人体体液中研究微结构的存在对摩擦特性的影响,并且研究了微结构深度和宽度以及网纹微结构夹角的变化对摩擦特性的影响。利用PVD技术在微结构表面沉积了DLC薄膜,在去离子水和模拟人体体液中,研究耦合表面对摩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电火花线切割采用0.1mm的镀锌铜丝制备沟槽和网纹平面以及紫铜凸起电极,在电参数E273和E279情况下,把紫铜电极微结构复制到了钛合金表面。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发现,在载荷为3N滑行速度为0.4m/s,与Si3N4小球对磨的情况下,微结构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降低摩擦因数,并且发现宽度0.2mm的沟槽微结构所对应的摩擦因数随着沟槽深度的减小而减小;网纹微结构在宽0.15mm深0.1mm情况下减摩效果最好,并且发现网纹微结构的夹角变化对摩擦特性影响较大,摩擦因数基本上是随着夹角的增大而增大;正方形和菱形微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摩擦因数,但是摩擦因数随着深度的变化不大,在宽度为0.2mm时摩擦因数随着正方形和菱形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沉积了DLC的微结构中,宽0.15mm深0.1mm的网纹微结构和宽0.25mm深0.05mm的沟槽微结构降低了摩擦因数,其余的耦合表面都增大了摩擦因数并且导致摩擦因数波动较大,特别是正方形和菱形微结构所对应的摩擦因数几乎与光滑平面相等,但是波动较大。在载荷0.5N滑行速度0.1m/s,与Al2O3小球对磨的情况下,微结构的减摩作用不明显,沟槽和网纹微结构有一定的减摩作用,摩擦因数随着网纹夹角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而正方形和菱形微结构的减摩效果不好,多种尺寸都增加了摩擦因数;在模拟人体体液中,宽度较小(宽0.15mm)的沟槽和网纹微结构表现出好的减摩作用,而宽度较大(宽0.25mm)的微结构所对应的摩擦因数高于光滑平面,网纹夹角15°时摩擦因数最小;正方形微结构所对应的摩擦因数和光滑平面差不多,菱形微结构可以起到降低摩擦因数的作用。制备了DLC薄膜以后,在去离子水中微结构可以降低摩擦因数,而在模拟人体体液中微结构增大了摩擦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