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籽粒中含有木聚糖等抗营养因子。为有效降解小麦抗营养因子,于1999~2005年对小麦籽粒中抗营养因子——木聚糖及其与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小麦抗营养因子降解酶——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对其所产酶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木聚糖中试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对该酶添加饲料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品种试验及生态试验结果表明,籽粒中木聚糖含量为2.649%~8.225%,其中,木糖为1.786%~4.407%、阿拉伯糖为0.863%~3.538%,A/X为0.381~0.881:籽粒中可溶性木聚糖的变幅为0.501%~2.211%,木糖为0.345%~1.438%,阿拉伯糖为0.155%~0.834%,A/X为0.314~0.783:籽粒中水不溶性木聚糖的变幅为2.149%~6.691%,木糖为1.308%~3.698%,阿拉伯糖为0.708%~2.994%, A/X为0.420~0.933。水溶性木聚糖占总木聚糖的比例为11.04%~45.34%,平均为24.46%,水不溶性木聚糖占总木聚糖的比例为54.66%~88.969%,平均为75.54%,水溶性木聚糖与水不溶性木聚糖的比例平均约为1:3。木聚糖含量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高-低-较高的变化趋势,即开花后15d,各品种木聚糖含量均表现出很高的数值,然后迅速下降,约在开花后30d左右木聚糖含量降至最低值,开花30d至成熟,木聚糖含量又逐渐上升。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木聚糖含量变幅为1.51%~5.91%,呈现先降后略升的变化趋势。
2、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点试验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环境(地点)间木聚糖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其变异性来看,环境因素比品种遗传因素对小麦籽粒木聚糖含量影响要大。在木聚糖的组成中,木糖含量与阿拉伯糖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主链木糖含量的提高,使得作为分支的阿拉伯糖含量也得到提高。木聚糖、水溶性木聚糖和水不溶性木聚糖中A/X比值均与阿拉糖含量关系最为密切。
3、木聚糖特别是水溶性木聚糖与籽粒提取液粘度有密切的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水溶性木聚糖、水溶性木聚糖A/X与粘度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水溶性木聚糖、水不溶性木聚糖中的木糖、阿拉伯糖与粘度的相关系数中,以水溶性阿拉伯糖为最大。通径分析表明,水溶性阿拉伯糖对粘度的贡献最大,说明木聚糖造成粘度提高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木聚糖,而水溶性木聚糖中又主要是阿拉伯糖的作用。在籽粒发育中,可溶性A/X和籽粒提取液粘度均表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4、不同小麦品种木聚糖含量及其穗部性状、HMW-GS组成的相关(遗传)分析表明,木聚糖含量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以及较大的遗传进度,可溶性木聚糖含量有较大的变异性,且遗传进度较大。木聚糖含量与结实小穗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成一定负相关,穗粒数和成穗数对木聚糖含量直接作用较大;可溶性木聚糖含量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成穗数呈显著正相关。Glu.1位点的评分与水溶性木聚糖、阿拉伯糖、水溶性阿拉伯糖、水溶性木糖和A/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Glu-D1位点的评分与多数木聚糖指标的负相关程度较高,大于Glu-A1和Glu-B1位点:N、7、17+18和2+12亚基对木聚糖及各组分含量影响较大,烘烤品质较好的亚基1和5+10对木聚糖及各组分含量的贡献则较小;含有亚基组合(N,7,2+12)的大部分木聚糖指标含量均较高。根据木聚糖含量与HMW-GS评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1个小麦品种分为评分、木聚糖含量不同的四类。
5、根据降解小麦籽粒木聚糖的要求,通过分离和UV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产木聚糖酶高产菌株C2-56,它能利用麸皮和玉米芯等廉价原料产生木聚糖酶。采用C2-56菌株,其产酶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40%,且遗传性能稳定。该菌株所产木聚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2。温度低于50℃时,该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酶的pH值为2~11范围内有较好pH稳定性。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能够耐受动物胃肠道的环境,可在饲料中添加使用。无机离子对木聚糖酶的活性有一定影响,亚铁离子、钴离子、锰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等表现出对木聚糖酶活性激活和促进的作用,钠离子、钾离子、铜离子等则表现出对木聚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6、根据实验室及中试试验结果,确定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固态发酵条件为:产酶培养基中麸皮与玉米芯比例为6:4,不加或添加少量硫酸铵,不调节培养基pH值,培养基厚度为4cm,接种量为3%,在28℃培养60~84h。添加木聚糖酶到含有木聚糖的日粮中,能够消除木聚糖的抗营养作用。在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0.1%木聚糖酶,可有效水解阿拉伯木聚糖,明显降低谷物饲料中的抗营养碳水化合物的粘稠度,改善大部分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吸收率,显著提高生猪保育和生长阶段的增重与饲料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