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减碳控排与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如何演变,明晰影响因素如何作用,预测未来如何发展可以为区域“双碳”目标的落实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江苏省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减碳控排与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如何演变,明晰影响因素如何作用,预测未来如何发展可以为区域“双碳”目标的落实和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江苏省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省,是全国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和潜力地区。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江苏省及所辖13个地级市1995-2020年间的统计数据,分别从省域尺度和市域尺度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的趋势,弄清其影响因子作用贡献的情况,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展趋势,提出节能减排建议,以期为江苏省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分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核算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江苏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均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1995-2020年间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研究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加约18829.49万吨,但增长幅度不断收窄,增长率呈显著递减的态势;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态势,土地利用高碳排放区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区,而土地利用低碳排放的主要分布在宿迁、淮安和连云港等,土地利用高碳排放区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状态逐渐减弱。(2)运用TAPIO脱钩分析模型测度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1995-2020年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由扩张性连结转为弱脱钩,各地市脱钩指数逐渐减小,脱钩状态逐渐好转。其次,结合LMDI因素分解模型把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量分解为能源强度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人口规模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得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因素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抑制因子,其累积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别为-24279.89万吨、-544.88万吨。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其累积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别为1608.07万吨、41716.39万吨、2791.79万吨。经济发展与能源强度的贡献率间存在正逆相抵的变动趋势,其余因素贡献率相对较小,相比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说明江苏省碳减排已经初见成效。(3)构建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2021-2050年预测模型,对各影响因素分别设置高、中、低模式,并且组合成9种模式,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对各模式下土地利用碳排放峰值大小、峰值年份以及累计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高中模式作为江苏省低碳化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种情境下,增碳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第二产业占比保持基准情景向前发展,节碳因素如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速率、能源强度降低速率等呈高速变化发展,其碳达峰时间是2029年。因此,江苏省可以从开发替代型清洁能源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低碳技术以降低能源强度、推进产业再升级以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控制,以逐步推进江苏省绿色低碳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膨胀,政府对房地产开发产业的支持,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放缓,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原则,对房地产企业商品价值严密调控,全国楼市受经济萧条波动后明显降温。目前,体验式营销在我国房地产业中应用范围并不广,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标杆,拓宽营销方式成为众多房地产公司亟待解决的关键。本文以C房地产开发公司X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志愿服务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欢迎与认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和队伍规模也是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领域也是不断扩大。志愿者通过自愿的、无偿的进行服务,不求社会的任何回报,在社会各行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够全面以至于其受到损害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一旦受到损害其维权之路也是比较坎坷,本文认为这是因为在法律上,没有对
在当代陶瓷艺术领域中,残缺美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物性语言,为陶瓷艺术开拓了新的表现空间,传统制作工艺中的缺陷不再是艺术创作的枷锁,反而成为这门古老艺术不断开拓创新的关键。在残缺美的探索之中,陶瓷艺术不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特别对于装饰艺术而言,残缺的形态往往有着更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腐蚀是日常生活中导致事物发生残缺的常见现象,促成了具有奇妙视觉体验的腐蚀状肌理,这样的现实形态给予了艺术创作者诸多灵感,随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和传统住宅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居民活动临近范围内产业和生活配套等必要元素的聚集需要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传统房地产的过速发展产生的政策变化,制约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和收益,消费热情褪去后所带来的库存量大、销售速率低、商业进驻减少、利润率低等困难使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遭到极大考验。产业转型成为了开发企业必然选择,而产业地产拥有着众多政策、福利等方面
经营规模的扩大为秸秆机械化还田创造了有力条件。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是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重难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利用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经营规模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探讨其提升途径及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秸秆还田率较低,农户、地块采纳率分别仅为20.59%和17.74%,但呈现出随经营规模增加而提高的态势,且不同
本文介绍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引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促进人工智能实验场景的设计与构建,实现课堂的数字化转型。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加强体验、实践和反思,进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力致发光(ML)材料的发光机制涉及力、电、磁、光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电子跃迁过程,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目前,存在一些无法用已知理论解释的ML现象,这预示着其过程机理仍未被完全揭示。ML机制的尚不确切严重阻碍了力致发光材料的研发及其构效关系的建立,使研究人员为加快研发进程进一步提出开发和性能优化策略的目标遭遇瓶颈,成为其走向实际应用的“桎梏”。本文聚焦于ML的过程机制、回顾了已知机理模型和开发
在全球数字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不断更新,与所在城市和辖区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空间变革、功能共享以及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等方面呈现出的新业态,已成为全球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之一。2013年丹麦公共图书馆模型示范项目提出了“图书馆是城市开发者”的核心观点,文章通过分析该示范项目所推荐的图书馆案例,对其中呈现的公共图书馆融入城市发展的内容、特点和价值进行归纳、提炼与
气候和工程瑕疵等因素均会造成路桥项目中的隧道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隧道表面出现裂缝等情况。为保证道路桥梁隧道项目的建设质量,可将灌浆加固相关技术应用于道桥隧道工程的作业环节中。该文介绍灌浆加固技术的优势,重点研究灌浆加固相关技术在隧道作业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该技术的应用效果,为此类工程项目的高效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