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迁移一直以来就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Ellis,1994;Odlin,2001)。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迁移的本质进行研究。语言迁移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语言迁移在什么条件下发生。Kellerman(1977,1979,1983)提出了用心理语言标记,即心理典型来预测语言迁移的发生。他认为被学习者感知为典型的语言项更容易被学习者迁移,而学习者不愿意迁移被感知为非典型的语言项。但是Kellerman的实验集中在研究属于同一语系语言间的迁移,而对于在不同类型语言间的迁移和心理典型的关系还缺乏论证。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关注这两者关系的研究,在实证方面的还很欠缺。以Kellerman的理论为基础,为了验证心理典型和语言迁移相关关系的普遍性,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对语法层面上的语言迁移研究出发,本文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心理典型能否用于预测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不同类型语言间的迁移?问题二:初级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被动语态时,语言迁移有哪些表现形式?问题三:心理典型和语言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具体联系?整个实验包括三项任务,由80个高一学生完成。这三项分别是两项判断性测试和一个翻译测试。前者测试学习者感知的汉语被动句子的典型性性及其可迁移性,后者测试的是学习者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即使在不同语言类型的汉语和英语之间,心理典型对语言迁移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程度越高,迁移可能性也越大。在二语习得初级阶段,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英语被动语态的时候,常见的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有正迁移,表现为对英语被动语态概念的正确掌握;负迁移则包括过度使用,使用不足,形式错误以及其它错误比如无动词单复数的区分。通过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本实验对语言迁移表现形式和心理典型间关系所作的部分预测: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当学习者认为某个语言规则或者结构在一语是典型的,那么学习者就会迁移他们认为典型的语言规则,这种结果属于正迁移。从这个角度来讲,典型性的认知有助于学习者较快习得二语里基本的语言规则。但是,对一语规则典型性的认知也会引起学习者将整个一语的典型结构迁移到二语中,如果两者间有差异的话,通常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典型就好似一把双刃剑,需要在二语习得和教学中好好加以利用。至于学习者感知到的非典型性与语言迁移表现形式的关系,由于所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所以尚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