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所指引的正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向。制造业集聚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投资环境的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偏向性,更是令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凭借着多种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产业空间集聚地。为此,本文以期厘清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所指引的正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向。制造业集聚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加深,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投资环境的开放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偏向性,更是令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凭借着多种优势成为我国主要的产业空间集聚地。为此,本文以期厘清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探索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以及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污染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经济理论,构建包含产业集聚因素在内的Copeland-Taylor模型,进行模型分析,进而从规模、结构、技术三种效应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其次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值法测算了长三角城市群地级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采用熵值法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污染水平,并对二者的发展现状及测度结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最后,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制造业集聚趋势明显,但具有地区差异性。考察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聚水平大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但区域内部发展并不同步,存在差异性。从城市角度来看,较为发达的城市制造业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但集聚水平依旧较高,发展较为欠缺的城市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反而有所上升,这说明前者多数城市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后者多数城市正在进行产业承接。(2)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水平下降明显。考察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污染排放强度综合指数大体上表现出下降的特征。说明长三角整个区域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小,趋向整体平衡发展。(3)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形关系,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性。不管是在传统面板模型还是空间计量模型下,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都呈现出倒“U”型。空间相关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同时制造业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城市的集聚状况既会对本城市的环境污染,也会对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产生影响。(4)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具有极为复杂的体系,除了制造业集聚的显著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从明确地区集聚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加速企业技术革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实现绿色制造业转型等多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聚高水平发展和生态水平有效提升。
其他文献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存在一定比例,同时,受企业战略和生产能力的限制,部分企业也有变成僵尸企业的风险。僵尸企业浪费了社会资源,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较为致命的打击,僵尸企业的清理和处置已成为中央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对僵尸企业进行提前预警,识别出僵尸企业存在不足的方向,让企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能及时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实现僵尸企业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部样本来自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
随着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互补产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互补产品共同消费的特征,许多情况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格和性能,同时还受到其互补产品价格和性能的影响。因此,面向同一销售市场的互补企业是相互关联的,一家企业的运营决策会影响另一家企业的市场表现,反之亦然。企业如何利用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进行定价决策是一个重要问题。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在制定增长目标时将质量和效益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高技术产业的研究能够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提供借鉴意义。产业集聚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集聚的正外部性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产业集聚可划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
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在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追求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要追求绿色的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在推动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潜力。因此,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点规划的区域之一,流经十一个省市,从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到中上游的中西部地区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样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缺水地区盲目追求经济规模、工业规模、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出现超载,无法支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时,要将水资源供给能力纳入综合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使城市规模与水资源承载力相互协调。首先,系统梳理国
国土空间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是区域开展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的场所和系统,充当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载体这一重要角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持续加快,区域空间结构失衡,“三生”空间功能相互影响和制约,“三生”空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愈加不容忽视,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相继强调了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生态良好的国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然而相伴而生的是日益严重的资源过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不应通过压榨资源与环境的“竭泽而渔”式方法来实现。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及环境影响纳入同一系统,是对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度量。在照顾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粮食生产,避免“寅吃卯粮”,才是可行的持续发展之路,粮食生产生态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只不过不同国家贫困问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较为严重,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了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到2020年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全面的解决,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之后,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转换思路、切换目标,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更加艰巨,解决起来也更加棘手。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风头正盛
进入全面小康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问题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仍需努力。摆脱相对贫困是人民的向往,也是解决发展不平等不公平道路上要面对的问题。对此,现有文献主要是从识别标准、治理之策等方面来分析相对贫困,忽视了在农村地区农业要素禀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明显差距,反映的相对贫困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各种遗留问题日渐凸显,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通过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转型、扩能与聚变,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眼下,能否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