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出版以来,获得普遍好评。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来自阿富汗的普什图少年阿米尔和他的哈扎拉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拯救与被拯救的事件。小说发表于“9·11”事件之后,作者通过这部小说为世界打开一扇重新认识阿富汗的门。同时,该本小说也是一部生命著作,它生动刻画了主要人物在苦难的世界中努力生存下去的形象。该论文以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故事发展时间和情节为导向,借助尼采的悲剧审美理论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在不同艺术审美阶段的表现,阐释他们如何借助这种形而上的精神力量在苦难的生活中生存下去,进而根据人物自身所体现的形而上精神特征找出具有典型悲剧审美的人物。 尼采的悲剧审美理论被称作积极的生命学。他所提出的悲剧美学,以“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来阐释如何在动态的世界中借助艺术形而上的力量拯救自己。日神以静态的艺术外观帮助人们,酒神以醉一般的毁灭力量加速个体化原则的崩溃,使其融合于太一。然而,日神精神在没有与酒神精神相遇之前,只是一层没有实质性审美的艺术力量。同样,酒神只有与日神结合才能升华到艺术审美,否则只是带有野蛮未开化特质的原始冲动力量。这两种艺术力量最终在艺术这种形而上的调和下融为一体,形成冲创意志,即以酒神精神为核心、以日神式美的外观重建个体原则。这样一来,悲剧艺术的最高目的就达到了。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由作者及《追风筝的人》、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尼采的悲剧美学理论构成。第二章是阐述主要人物的日神精神表现,根据文本分析人物如何借助日神精神的形而上力量在动荡的世界生存下去,主要是阿米尔的日神式幻象,阿米尔的仆人哈桑的日神式外观和阿米尔的父亲的日神式克制。第三章是分析小说人物的酒神精神表现,分别从阿米尔的酒神式醉,阿塞夫的酒神式毁灭和爸爸的酒神式爆发的角度,说明其在酒神精神的主导下,如何冲破个体化原则。第四章是悲剧审美的最后阶段,由两部组成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阿米尔之所以为典型悲剧人物的体现和依据;第二部分是非典型悲剧精神人物的体现和原因,分别是法则的牺牲者哈桑和索拉博;最接近具有典型性悲剧审美的爸爸;以及由野蛮未开化的酒神精神主导的阿塞夫。最后一章是结论,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阿米尔是唯一一位具有悲剧审美精神的人物,他的生活注定是悲剧式的,但是他却以审美的态度面对它,积极生活,用艺术般形而上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慢慢实现生命救赎。一个人能否对人生持有审美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力的强弱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