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到义—从声音象征看《诗经》翻译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诗经》当中的叙事诗数量并不算很多,大部分的诗为抒情诗,生动的展现出当时人民关注现实,拥有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经》当中的诗歌内容积极,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是因为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了极高价值,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该部作品进行了研究。在翻译领域,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诗经》当中的延绵词、叠词、拟声词和韵律的文学艺术价值及其翻译方法。虽然这些领域都有涉及,但大都只是只言片语,未见完整的研究。  本文作者在经过大量阅读之后发现,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语言的读音与其所表达的意义是有某种联系的。中外很多学者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各种研究,最终提出了声音象征理论,就是对声音和意义之间关系的描述。而之前对《诗经》叠词,韵律等的研究其实都是对这部作品的声音特质的研究,却并没有将这些声音特质同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作者决定利用声音象征理论来探讨《诗经》中的音义同构关系,同时探究如何在《诗经》的英译过程中再现拟声词,双声叠韵次和韵律的音义联系。  经过研究,作者最后发现在翻译拟声词的时候,可以利用直接替换或翻译补偿的方法将这种音义同构的美感得以传达。在翻译双声叠韵和韵律的音义同构时,则可以利用英语当中的头韵等方法来进行重现。总之,音义同构的翻译在于传达其特殊美感,应该多用翻译补偿策略,而不应过分紧贴原文。
其他文献
全球化现象是多个学科和实践应用领域所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主题。随着世界多个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的全球化,愈加得到学者和研究者的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许多地方和部门还从领导机关中选派大批干部到农
虹影的《上海王》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乡下丫头被卖到上海的经历,她为了摆脱旧社会的束缚而不断地进行抗争,最终成为拥有女性自我追寻意识的“上海王”。凯特·肖邦的《觉醒
当今社会,商业广告随处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尤其是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出口
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发表于1961年,被认为是维·苏·奈保尔的杰作。自发表以来,这部小说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前的研究大多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阐释其主题
政治演说是政治家在公众场合对国内外事务表明立场和观点的重要手段,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政治演说谋篇布局严谨,语言极富感染力,受到国内外社会学家、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非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他把翻译定义为“在目
虽然美国著名女性作家薇拉·凯瑟和澳大利亚著名女性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她们的作品《啊,拓荒者!》与《智慧的获得》都描述了少女成长的过程。凯瑟的拓荒
保罗·司各特是一位20世纪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英国小说家。他一生出版了13部长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印度。《眷恋》发表于1977年,并于当年获得了英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
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在黑人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讲述了黑人女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