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辰药理学和时间生物学的发展,定时定量控制药物释放的脉冲给药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哮喘多发于夜间,多索茶碱对其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市售制剂多为普通片,注射液,无法达到定时给药的目的。本研究基于溶胀机理,制备多索茶碱脉冲微丸,患者服药后,当微丸接触到胃肠液,水分透过控释层的水溶性通道渗入,溶胀材料水合溶胀直至胀破外膜,达到脉冲释放的效果。通过双层包衣和单层包衣的方法制备多索茶碱脉冲微丸,药物释放有明显的时滞4-5 h(t10%),且在时滞后能够快速的释放完全,哮喘患者可以晚间服药,在深夜发病高峰期,药物快速地释放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顺应性。本论文首先对多索茶碱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多索茶碱含量及释放度的条件,检测波长为273 nm,在此波长下辅料无干扰,在1μg.ml-1-12μg.ml-1范围内,吸光度A和浓度C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为A=0.0587C+0.0019,相关系数r=0.9997,回收率为99.49%,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1%。其次,进行双层包衣脉冲微丸的制备研究。以脆碎度、溶出度、外观及圆整度为评价指标筛选高载药量的丸芯处方和制备工艺,最终确定载药丸芯的制备方法为:称取m(药物):m(MCC):m(CMS-Na):m(乳糖)=70:20:5:5,混匀后加入适量纯化水制软材,经挤出机筛板(d=1.0 mm)挤出,挤出速率25 rpm,滚圆速率1200 rpm,时间4 min,40℃条件下烘干12 h。所得微丸大小均一,圆整度较好,长短粒径比为1.25;脆碎度<1%;在水中10min释药达到80%以上。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在载药丸芯上依次包溶胀层和控释层,制备脉冲微丸,确定流化床的进风温度45℃,物料温度35℃,风机频率25 Hz,雾化压力0.15-0.175 MPa,溶胀层进液速率为0.8-1.0 ml/min,控释层包衣液的进液速率为1.8-2.0 ml/min。通过单因素法对溶胀层、控释层的处方组成和包衣增重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相对于L-HPC和CMS-Na等溶胀材料,CC-Na的溶胀性能更好,释放更快;随着溶胀层厚度逐步增加,时滞变短,释放变快,但随着厚度过度增加,时滞反而变长。控释层处方考察中,随着致孔剂HPMC用量增加,时滞变短;改变HPMC的种类(E5、K4M、K100M),时滞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变短;随着TEC的使用,时滞变长;随着控释层厚度的增加,时滞变长,释放变慢。最终确定溶胀层的处方为CC-Na:HPMC E5=5:1,包衣增重16%;控释层处方为EC:HPMC E5:TEC:滑石粉=6.4:1.6:2:1,包衣增重14%,利用该处方制备的脉冲微丸,体外释放有明显的时滞(4.5 h),且能够在时滞后快速的释放完全。同时,本文对单层包衣脉冲控释微丸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通过在丸芯中加入不同用量的溶胀材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再用流化床包衣法包覆控释层,达到控制爆破的效果。以脆碎度、溶出度、外观及圆整度为指标对高载药量的丸芯处方及其制备工艺进行考察,确定了单层用载药丸芯的制备方法为m(药物):m(MCC):m(CC-Na):m(乳糖)=50:25:20:5,混匀后加入适量纯化水制软材,经挤出机筛板(d=1.0 mm)挤出,挤出速率25 rpm,滚圆速率800 rpm,时间4 min,于40℃下烘干12 h。所得丸芯大小均一,圆整度较好,长短粒径比为1.26,脆碎度0.19%,体外释放10min达到80%以上。通过流化床包衣法包覆控释层,制备单层包衣脉冲微丸。通过流化床的工艺参数考察,确定了流化床的进风温度45℃,物料温度35℃,风机频率25 Hz,雾化压力0.15-0.175 MPa,进液速率为1.8-2.0 ml/min,能够确保包衣的质量。通过处方单因素考察,发现随着丸芯中溶胀材料的增加,时滞变短,随着控释层处方中致孔剂HPMC用量增加,时滞变短,改变HPMC的种类(E5、K4M、K100M),时滞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释放速率随着HPMC粘度增加有变缓的趋势,随着TEC的使用,时滞变长。最终确定控释层处方为EC:HPMC E5:TEC:滑石粉=6.4:1.6:2:1,包衣增重20%,体外释放有明显的时滞(4 h),且能够在时滞后快速的释放完全。然后,进行脉冲释药机理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丸体外释药过程中的外观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处方微丸的吸水增重及不同处方控释膜的刺穿强度来分析脉冲溶胀微丸的释放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微丸的外观变化与体外释放同步,微丸控释膜胀破后药物释放出来。随着微丸中溶胀材料的增加、控释层中致孔剂的增加,微丸吸水速率变快,时滞变短,增加游离膜的厚度、EC比例及增加TEC,都会提高膜的刺穿强度,延长时滞。最后,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药物的含量的条件,流动相选用乙腈-0.02 mol/L的磷酸二氢钠水溶液=10:90,流速为1.0 ml/min,选用咖啡因作为内标物,通过萃取分离技术处理血浆样品,可以很好的将药物和内标分行分离。结果显示,标准曲线为As/A i=0.2408C+0.0769,r=0.9996,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10%,回收率在95%以上,符合要求。然后以自制多索茶碱单层和双层脉冲微丸为受试制剂,以多索茶碱速释丸芯为参比制剂,采用Beagle犬双周期交叉给药,进行体内药动学实验,数据采用DAS2.0和EXCEL处理。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单层和双层脉冲微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8.22%和81.96%,其吸收程度(AUC)一样,C max小于参比制剂,T max大于参比制剂,双层脉冲微丸的时滞是3.91 h,单层的时滞是3.45 h。应用Wagner-Nelson法进行了体内外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受试制剂体内外相关系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