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合作学习理论历经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学习模式。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被国内的教育界和学者所接受,同时也展开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竞争模式而言的,因为恶性竞争在学习中的种种弊端使得教育偏离了其本质,过分的强调竞争不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合作学习正是基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协作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理论和操作模式。尽管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业成绩、学生交往合作技能和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实例研究证明。但是合作学习理念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我们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肤浅,对于其本土化和操作中的细节问题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模式和制定长期的规划。国内研究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过分注重小组形式而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师的作用定位和学生的主体性设置不到位,理论混杂而没有准确的指导,国内特有的大班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等都成为了合作学习理念深化和推广的障碍。恰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之际,作者在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学习和资料搜集后,在教育工作一线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合作学习的教育实践,在2011年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作者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建职中的八年级二班,以生物课程作为教学案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在经历了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和沟通协调之后终于比较顺利的开展了五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相信对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首先作者对于所有授课班级进行了教育观察和相关资料分析以确定便于进行合作学习实践的班级和时间,以及适合展开合作学习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学生的交往合作态度和学业成绩等比较之后终于确定了八年级二班作为实践班级。其次针对将要展开的合作学习课程内容进行了比较科学而系统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座位安排、学生分组、任务设计等也进行了详尽的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监控方面作者在参考前人实践经验进行了适宜的改造和调整,以便于进行过程中的监控和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的评价。终于在学期末,按照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合作学习模式的选择必须有一定的师资条件和可操作性机制作为保障,否则不会达到合作学习预想的学习和成长效果。二、合作学习有着一定的适应范围,对于不同课程各种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完全适用,因此要有选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操作。三、合作学习理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双方的互动都必须满足合作学习操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四、合作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合作交往态度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有积极作用。初尝合作学习,有很多设想和操作上的不足影响了本次实践的效果,这也是以后教学实践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合作学习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实践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