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学校教育是实现环境伦理意识、改变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技能并确保见多识广的公众参与决策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应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并重新设计,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它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21世纪教育成败与人类自身命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是机遇更是挑战。自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就开始探索如何使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因素。学校教育被赋予崭新的历史使命,被认为是决定人类生存命运的关键手段。但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必须重新审视重新界定。2002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开展“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活动,决定从2005年到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开展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的理论体系,不仅是进一步推进、完善广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更是我们有效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当务之急。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重新构建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参与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以及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技能。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影响周围人的思想和行为,唤起全社会生存危机感和可持续发展责任感,提高区域内永久性居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开展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利于消除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分歧与误解,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快速发展。第二,能够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适用性与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积极作用在被共识的同时,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被扩展、放大的趋势。由于理论缺失,现有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无序性与盲目性,甚至无法判定现有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是否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理解,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准确地把握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规律,找准当前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第三,有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共同性的水平与层次,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从教育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只有从理论上对地球公民的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等予以界定、厘清,才有可能保障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的一致性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只有从理论上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成因、危害、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相关性、受教育者权利与责任等给以揭示、确证,才有可能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针对性,确保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标准、高质量。科学研究方法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手段。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发展教育理论。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法、文献材料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保存或者现有资料进行阅读、整理;追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事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在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以理论思维的水平来反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客观规律。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结论如下:一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定义,明确了概念内涵。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进行界定、区分,增强了概念使用的规范性,便于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狭义概念特指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②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和社会性,其目的要求和教育内容受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现状所制约;③指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即在学校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来进行。二是透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视角,通过理论分析与系统思维,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改造和重塑学生的自然价值观,来重新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生活与生存的基本能力;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战略、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是独立学科;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④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具有学校教育活动共同的基本特点,两者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其学科课程应该属于教育范畴;⑤学校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三个子系统,教育是社会发展子系统的子系统),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可持续发展教育起着极其独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回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明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成,探究各有关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或核心观点。探讨、解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历史嬗变的“五阶段说”——思想萌芽阶段,借壳发展阶段,替代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开始建构阶段,理论相对共识并付诸实践阶段。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价值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内容。通过理论分析与理性思考,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区域(国家)性、阶段性、多样性、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建议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应当坚持的教育原则是:整合性原则、批判性原则、通俗性与专业性要相互兼顾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着一系列环境与发展矛盾,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十分凸显。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处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展示我国对世界庄重承诺的严肃态度,体现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共同行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