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型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它能满足观众特定的心理需求和趣味。观众在进行观影之前就对即将观看的影片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并期望得到满足。观众的观影行为绝不是盲目的,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电影的受众来说,观影是受众的主动行为。类型电影遵循的是一套创作者和观众都熟知的套路或规则。对电影进行类型上的区分,实际上则是为了让观众在观影之前就对电影的人物设置、情节走向等进行心理预期,再决定是否观影。在多数情况下,观众在观影时,并不是不加以选择的,而是带有特定的心理需求主动选择的。类型电影的观众尤其是这样。每一种类型电影,都会有着相对固定的人物设置、情节走向等,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电影的创作者是传者,类型电影的创作者在从事电影摄制之前早已确定好目标受众,其创作的目的就是最大化地满足目标受众的心理预期,并获得相应的票房回报。而对于类型电影的观众而言,当他们选择购票走进放映厅时,就期望看到典型的人物设置和相对固定的情节走向,并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机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1]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中国武侠电影研究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观影动机和观影需求,来研究武侠电影从心理以及行为上给予受众的效用。受众决定着市场,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受众进行研究,就可以更好了解受众的态度和倾向,而受众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受众的行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武侠电影是中国唯一成熟的类型电影。这种类型的成熟,也得益于中国观众对这一种类型电影的偏爱。这与中国观众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是分不开的。电影的创作者要想把影片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两者之间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根据完型心理理论,是主体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电影叙述仰仗主体智力的参与才得以完成。[2]武侠电影中的“侠义”、“江湖”等概念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概念,中国观众在对影片进行解读时是无阻碍的。武侠电影中较多地展现出了英雄的侠义精神,片中人物往往武艺高强,为了正义向不义发出挑战。激烈的打斗场面往往是观众的观赏趣味所在。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动作片以机械设备为主的场面构成,中国武侠电影多以近身肉搏、冷兵器打斗为主。观影过程中的感官刺激对于国产武侠电影的受众来说至关重要,试图通过观看武侠电影满足、宣泄其攻击欲。中国武侠电影有着一套独特的叙事策略,在充分选择暴力美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地消解武侠电影的残酷性。当受众心理失衡时,需要一种调剂品,建立“想象性的替代”关系,以逃离和回避现实,而选择前往电影院去做一场“白日梦”。电影艺术“拟真性”的语言形式和梦幻化的观赏机制,无论是内心暗藏的性爱欲望还是蛰伏在潜意识中的暴力情结,受众通过电影这种具有娱乐性质的媒介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3]中国武侠片为电影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良好途径。对于武侠电影的受众来说,在刀光剑影、技击对抗中满足其阅听动机是尤为重要的。中国武侠电影因其独特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特别是暴力美学带来的情感宣泄,能够满足受众的阅听动机和心理预期,为受众所高度接受和认可,成为了中国唯一成熟的电影类型。对于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来说,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受众的研究,针对不同受众的阅听动机和心理预期加以分析,以探索出适合本国实际的类型电影发展道路。本文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是就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构想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二章为武侠电影概述,主要是阐述本文的若干基本概念并厘清中国武侠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源流,与好莱坞类型电影进行对比研究,论证满足受众心理和观影需求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基本经验——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武侠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还集中分析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第三章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受众研究,本章主要构建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问卷调查的最终数据加以分析,以探究中国武侠电影受众的基本构成和心理需求。第四章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的中国武侠电影,主要是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中国武侠电影加以研究,将中国武侠电影的特性和受众的观影心理进行系统论述,分析中国武侠电影是如何满足受众心理和需求的。第五章为受众对武侠电影类型化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受众对中国武侠电影类型化和产业化的影响。第六章为武侠电影对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影响,就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和中国武侠电影的两种类型化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出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和产业化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伦理道德和现实国情,只有符合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才是中国电影类型化与产业化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