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交通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其运行产生的振动也会对沿线科研实验室中精密仪器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相对于高频振动,精密仪器对其使用环境的低频振动要求更高,而单一的地铁振源减振措施无法满足低频振动减振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振动传播路径上来采取措施进而减小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低频振动。本文以地铁振动传播路径的隔振屏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手段,探索隔振沟、隔振墙与隔振桩的低频隔振效果和规律,并研究同时采用浮置板轨道和隔振屏障两种减振措施的隔振效果。最后以合肥市某地铁线路对邻近实验室的环境振动影响为工程背景,对隔振沟、隔振墙与隔振桩在该实验室中的减振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基于无限周期结构的车轨耦合解析模型对地铁交通的振源激励进行模拟,并运用MIDAS-GTS数值软件建立了包含不同工况组合下隔振沟、隔振墙与隔振桩的隧道-地层动力有限元模型,详细研究了屏障位置、屏障深度、屏障宽度、屏障排数、布置形式等因素对隔振屏障低频减振效果的影响,提出各种隔振屏障在地铁交通低频隔振中的最优参数组合。(2)利用数值方法和现场振动测试,对合肥市某地铁造成周边实验室中精密仪器的振动影响进行预测,并针对该问题设计了隔振沟、隔振墙与隔振桩三种传播路径的隔振措施,并对其实际的低频隔振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隔振沟与隔振墙、隔振桩表现出不同的隔振规律。地铁低频振动在隔振沟前会产生放大现象,在隔振沟后一定范围内产生较为平稳显著的隔振效果,隔振沟的隔振效果受沟的深度影响显著。(2)相比于隔振沟,地铁振动在隔振墙后5m范围内减振效果较为显著,在5m后减振效果逐渐降低,隔振墙的深度对其隔振效果有较大影响,隔振墙的宽度对其隔振效果影响影响不大;隔振桩的隔振规律与隔振墙类似,在施作隔振桩后,隔振桩与土体交界面上,振动会显著衰减,且在隔振桩后5-10m以内减振效果明显,在隔振桩后10m之外,振动衰减趋于平缓;隔振桩布置形式对其隔振效果影响较小,矩阵式布置和梅花型布置的隔振桩隔振效果基本相同。(3)隔振屏障均在5Hz以上起隔振作用,隔振量在10Hz左右达到最大,但无法隔振5Hz以下的极低频的地铁振动;隔振屏障的位置对振动敏感目标的隔振效果影响显著,隔振屏障距离敏感目标越近,其隔振效果越好;隔振屏障的深度对敏感目标的隔振效果也有较大影响,隔振屏障深度至少达到隧道基底埋深时,才有较为显著的隔振效果;隔振墙和桩的排数对隔振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排数的增加,隔振效果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