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储层预测是以高分辨率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质与钻井资料为参考,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为主要技术来进行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的效果和属性参数的运用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
大南洼陷地区是一个陆相断陷盆地,区内构造比较复杂,整体断裂较为发育,具有发育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而地层岩性圈闭的落实和评价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构造细节不清,有利沉积相带和有效储层发育范围不明确,地层岩性圈闭成藏规律不明确等。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得知,大南洼陷双二段的油气显示结果最好,其次为双一段,最差的为双三段。双阳组油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和南部钻井较少,尤其是南部几乎是空白。鹿乡断陷双阳组烃源岩条件较好,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且处于成熟阶段。其中双三段暗色泥岩厚度最大,其次为双一段;双一段和双二段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略高于双三段。综合评价表明,双一段为最有利生油层位,其次是双三段;鹿乡断陷大南洼陷为最有利生油区,其次为盆地西南部及盆地中北部部分地区,东部为相对较差生油区。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砂体,构造主要以断块圈闭为主。
本次研究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料,以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地震、测井、化验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以大南洼陷为主要研究区,重点对基岩潜山、双一段底砾岩、双二段砂岩和奢一段扇体展开工作,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研究方法,较好的指导了该区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也可以为其它工区开展类似研究作为借鉴。
通过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
1、根据大南洼陷的资料分析,结合以往该区的地质、沉积方面的解释成果,综合层序界面、内部结构以及沉积演化的特点,双阳组至万昌组可归结为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万昌组等四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
2、从地层对比分析来看,双阳组在大南洼陷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钻井揭露厚度为500~600m,岩性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底部为砾岩。纵向上分为三个岩性段,与下伏前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3、根据地震速度谱解释结果分析,建立了全区的3D平均速度场。通过对地震速度场提取的时深曲线和声波测井计算的时深曲线对比分析得知,速度趋势基本一致,误差较小,为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的3D速度场资料。
4、大南洼陷是受控于西北缘及东南缘断层挤压形成,构造后期改造作用比较大;研究区圈闭基本上分为3类: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
5、工区双阳组地层砂岩储层比较发育,多集中在西北和东南两大断层附近,从反演获得的砂岩厚度分析图看出,双二段砂岩厚度最大达到将近400m,在X27井区块和洼陷的南部砂岩较厚,在2号断层附近砂岩相对偏薄,统计计算的结果和钻井实际获得的砂岩厚度对比,吻合率达到80%以上;双一段砂体发育比较均一,砂体的最大厚度将近200m,这个厚度也只是在L2井区附近出现,其它部位砂岩厚度都是在50-100m之间。
6、工区油层主要在奢岭组和双阳组,特点是油层多而薄,油藏以构造一岩性为主:生油层主要是在双一段上部泥岩和双三段的大套泥岩,储层以双一段底砾岩和双二段的砂岩为主,洼陷的沉积中心由早期的南面逐渐往北迁移,形成目前的格局。
7、合适的研究方法将是这种小型洼陷寻找有利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工作针对大南洼陷的地震、地质资料特点,以层序地层学理论、断陷盆地沉积模式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对大南洼陷整体开展构造、储层、油气成藏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寻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反演方法和敏感属性,确立了有利区带。
大南洼陷地区是一个陆相断陷盆地,区内构造比较复杂,整体断裂较为发育,具有发育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而地层岩性圈闭的落实和评价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构造细节不清,有利沉积相带和有效储层发育范围不明确,地层岩性圈闭成藏规律不明确等。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得知,大南洼陷双二段的油气显示结果最好,其次为双一段,最差的为双三段。双阳组油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和南部钻井较少,尤其是南部几乎是空白。鹿乡断陷双阳组烃源岩条件较好,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且处于成熟阶段。其中双三段暗色泥岩厚度最大,其次为双一段;双一段和双二段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略高于双三段。综合评价表明,双一段为最有利生油层位,其次是双三段;鹿乡断陷大南洼陷为最有利生油区,其次为盆地西南部及盆地中北部部分地区,东部为相对较差生油区。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砂体,构造主要以断块圈闭为主。
本次研究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资料,以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地震、测井、化验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以大南洼陷为主要研究区,重点对基岩潜山、双一段底砾岩、双二段砂岩和奢一段扇体展开工作,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研究方法,较好的指导了该区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也可以为其它工区开展类似研究作为借鉴。
通过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
1、根据大南洼陷的资料分析,结合以往该区的地质、沉积方面的解释成果,综合层序界面、内部结构以及沉积演化的特点,双阳组至万昌组可归结为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万昌组等四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
2、从地层对比分析来看,双阳组在大南洼陷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钻井揭露厚度为500~600m,岩性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底部为砾岩。纵向上分为三个岩性段,与下伏前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3、根据地震速度谱解释结果分析,建立了全区的3D平均速度场。通过对地震速度场提取的时深曲线和声波测井计算的时深曲线对比分析得知,速度趋势基本一致,误差较小,为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了可靠的3D速度场资料。
4、大南洼陷是受控于西北缘及东南缘断层挤压形成,构造后期改造作用比较大;研究区圈闭基本上分为3类: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
5、工区双阳组地层砂岩储层比较发育,多集中在西北和东南两大断层附近,从反演获得的砂岩厚度分析图看出,双二段砂岩厚度最大达到将近400m,在X27井区块和洼陷的南部砂岩较厚,在2号断层附近砂岩相对偏薄,统计计算的结果和钻井实际获得的砂岩厚度对比,吻合率达到80%以上;双一段砂体发育比较均一,砂体的最大厚度将近200m,这个厚度也只是在L2井区附近出现,其它部位砂岩厚度都是在50-100m之间。
6、工区油层主要在奢岭组和双阳组,特点是油层多而薄,油藏以构造一岩性为主:生油层主要是在双一段上部泥岩和双三段的大套泥岩,储层以双一段底砾岩和双二段的砂岩为主,洼陷的沉积中心由早期的南面逐渐往北迁移,形成目前的格局。
7、合适的研究方法将是这种小型洼陷寻找有利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工作针对大南洼陷的地震、地质资料特点,以层序地层学理论、断陷盆地沉积模式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对大南洼陷整体开展构造、储层、油气成藏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寻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反演方法和敏感属性,确立了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