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导向与执政能力——1949—1952年中共劳资两利政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nwo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私营企业内的劳资关系,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而且是发挥劳资生产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其正常与否,对恢复经济与稳定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借鉴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在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共提出劳资两利政策,将之作为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协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指导思想,为建立新型劳资关系提供成文政策与法律依据。 本文选取1949—1952年为行文的主要时段,并以不同阶段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为线索,结合当时不同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劳资两利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剖析,主要探讨两个主题:一是劳资两利政策是如何随中共政治导向的转换而演进;二是劳资两利政策的演进与中共的执政能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基于此,本文首先以建国前后的历史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中共关于劳资两利政策的构想,并针对进城后中共要求尽快恢复生产的中心任务,分析劳资两利政策的确立过程及结果;在此基础上,对1950年上半年私营工商业的困难及原因进行总结,指出劳资关系问题所在。深入地分析劳资两利政策在中共的指导下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调整,以及调整的效果;然后,简单介绍“五反”运动的背景,分析中共中心任务由经济向政治转变的过程,并指出运动中劳资关系的状况,探讨中共为此作出的政策补救及努力的结果;最后,以劳资两利政策的调整进程为视角,深入分析中共主导下劳资双方主体关系的转换。总之,本文的主要脉络就是全面剖析劳资两利政策的确立、调整与转向,乃至消亡的历史变迁过程,其落脚点就是检视劳资两利政策的成功经验与历史偏差,并以历史比较的视角总结劳资两利政策与中共执政能力之间的互应关系。
其他文献
史前城址的规划现象较于普通聚落更加容易辨识。从陶寺和良渚城址的例子看,大型建筑和出土大量精美器物的墓葬,让“权力空间”变得清晰可辨。建筑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器物共同表达
在中西学者关于“德意志封建主义”的讨论中,“德意志封建主义的特点”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总体而言,德意志封建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与目前国内
《爨桐集》是泰州学派重要人物之一何心隐流传下来的唯一著作,最初在江西和湖北两地以不同版本单独流传,直至近代才由容肇祖先生整理校订,合二为一。《爨桐集》内容比较复杂,可分
自耕农,作为小农的主体,近代以来其数量及其所占土地比例的变迁,亦成为社会与经济兴衰进退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实录、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