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词的模糊性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文章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数词的语义模糊。数词模糊的美学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东西方自古都有重数的传统。在中国诗歌中,数字运用于各种各样的意境和感情表达中,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词在英语语言文学中的运用虽不像中国古代文学中使用的那么频繁,但出现频率也相当高。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数词对诗歌技巧和意境构造所构成的影响和作用的文章尚不多见。
接受美学中的文本意义空白和未定性为文学作品中数词的模糊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两者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本文作者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和《红楼梦》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得出数词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运用的频率。作者选取数词“一到十、百、千、万”在不同的文学体制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这些数词在《全唐诗》(38074首)中,平均每首数词出现的频率是136.7%;在《全宋词》(21050首)中,平均每首数词出现的频率是130.4%;在《全元散曲》(3853首)中的频率是48.01%。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这些数词出现的频率是2.58%;第六十回中的频率是2.34%;第一百二十回中的频率是1.96%。由此可见,数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数词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的部分。而数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就远远不及汉语作品了。作者对26144首英语著名诗歌进行统计,平均每首诗歌中,数词出现的总频率为4.9%。
金元浦教授认为空白和未定性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精髓。作者认为,诗歌中的数词,其主要功能是创造这种空白和未定性,因而其含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模糊的。通过对英语诗歌中数词的分析,本文作者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同一个数字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其含义自然是不同的,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作者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外国人的调查中统计发现数词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数词在文学作品的模糊性。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数字,对中国的读者和外国的读者而言,其模糊的含义自然不同。译者也是原作的读者,是文学作品走向不同文化视野的读者的媒介。因此,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解读数词的模糊内涵,译者才能将数词的审美信息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本文作者选取大量实例,分析归类,将模糊的翻译策略归纳为四种: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模糊译模糊,旨在将数词的审美信息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