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词模糊含义的审美认知及翻译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zh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词的模糊性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文章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数词的语义模糊。数词模糊的美学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东西方自古都有重数的传统。在中国诗歌中,数字运用于各种各样的意境和感情表达中,成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词在英语语言文学中的运用虽不像中国古代文学中使用的那么频繁,但出现频率也相当高。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数词对诗歌技巧和意境构造所构成的影响和作用的文章尚不多见。   接受美学中的文本意义空白和未定性为文学作品中数词的模糊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两者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本文作者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对《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和《红楼梦》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得出数词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运用的频率。作者选取数词“一到十、百、千、万”在不同的文学体制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这些数词在《全唐诗》(38074首)中,平均每首数词出现的频率是136.7%;在《全宋词》(21050首)中,平均每首数词出现的频率是130.4%;在《全元散曲》(3853首)中的频率是48.01%。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这些数词出现的频率是2.58%;第六十回中的频率是2.34%;第一百二十回中的频率是1.96%。由此可见,数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数词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的部分。而数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就远远不及汉语作品了。作者对26144首英语著名诗歌进行统计,平均每首诗歌中,数词出现的总频率为4.9%。   金元浦教授认为空白和未定性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精髓。作者认为,诗歌中的数词,其主要功能是创造这种空白和未定性,因而其含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模糊的。通过对英语诗歌中数词的分析,本文作者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同一个数字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其含义自然是不同的,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作者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外国人的调查中统计发现数词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数词在文学作品的模糊性。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数字,对中国的读者和外国的读者而言,其模糊的含义自然不同。译者也是原作的读者,是文学作品走向不同文化视野的读者的媒介。因此,只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解读数词的模糊内涵,译者才能将数词的审美信息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本文作者选取大量实例,分析归类,将模糊的翻译策略归纳为四种: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以模糊译模糊,旨在将数词的审美信息完整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其他文献
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因其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中产阶级心理状态的细腻精致地刻画而蜚声文坛。在厄普代克卷帙浩繁的
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本框架,解读伊丽莎白·乔利的小说《牛奶与蜂蜜》,探索了乔利作品中对于边缘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作为一位澳大利亚的外来移民和后现代文学大师,乔利对
幽默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交际手段和写作技巧,往往通过夸张、反语、双关、讽刺等诙谐有趣的表现方式在对立统一中表达出深远的意义,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深深回味。由于其特有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自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人们就对他褒贬不一。王尔德无论是在生活中亦或是文学创作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玩世不恭态度。论文首先从抗拒异化的
海明威(Hemingway 1899-1961)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被视作“迷茫的
本文以女性主义为理论框架和评论祝角,对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和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两位女主人公莉莉和塞斯作比较分析。莉莉和塞斯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分别受困于
学位
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之间天然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不像很多教科书(尤其在中国)宣称的那样把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割裂开。在这一点上,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的埃德
《无期徒刑》是一部关于英国澳大利亚流放犯的经典长篇小说,作者是澳大利亚殖民时期重要作家马库斯·克拉克,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存在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