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筛查、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恶性肿瘤,超过80%的肝细胞癌发生于肝硬化患者,提示肝硬化患者是肝癌的主要危险人群。肝硬化、肝癌患者早期症状较隐匿,而相关症状一旦出现,患者往往处于肿瘤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定期筛查,是提高肝癌检出率的前提。目前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AASLD)、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建议对高危人群即6个月一次肝脏B超及AFP筛查。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根据指南建议,很多患者病情已处于晚期。缩短对肝硬化患者的筛查间隔,是否提高肝癌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这是我们临床值得探讨的热点。研究目的1.探讨筛查间隔时间对肝硬化相关性肝癌检测的影响。2.分析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特征。3.分析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预后。资料与方法第一部分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筛查研究对象: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000人。从回顾性收集的数据库中提取分析数据,其中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常规2011版》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时存在其他系统肿瘤;心、肺、脑、神经系统等疾病。收集肝硬化、肝癌患者病因信息。自患者入院时起为研究起点,按其筛查时间分为间隔3个月筛查组(A组)539例、间隔6个月筛查组(B组)1012例、间隔12个月筛查组(C组)1449例,筛查项目包括血清AFP及US,CT,MRI,随访至患者死亡或2021年1月。记录不同筛查时间组肝硬化患者例数,各组发现肝癌、小肝癌的例数;记录肝癌患者血清AFP值、US、CT、MRI发现肝癌的情况。同期随机选取本院就诊的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记录血清AFP值。第二部分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特征研究对象:以第一部分收集的124例肝癌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按肿瘤直径分小肝癌组(s HCC,41例)和非小肝癌组(non-s HCC,83例)。研究方法:肝癌的诊断依据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常规2011版》、肝功能分级依据Child-Pugh分级标准、AFP≥20ng/ml为阳性诊断标准,记录血清AFP、HBV-DN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US、CT、MRI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资料:由病理科提供。第三部分分析肝硬化相关性肝细胞癌的预后研究对象:以第一部分收集的124例肝癌为研究对象(小肝癌组和非小肝癌组)。研究方法:记录不同筛查时间组内治疗情况(治疗方式、病灶有无消失)、死亡人数、存活人数、记录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小肝癌组与非小肝癌组治疗情况、死亡人数、存活人数。结果第一部分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筛查1.HCC筛查结果:共检出124例HCC,A组32例、B组38例、C组54例,A组HCC检出率5.9%(32/539),B组检出率3.8%(38/1012),C组检出率3.7%(54/1449),与A组比较,A组检出率高于(B+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0);A组HCC检出率与B组比较,有差异(P=0.049)。其中s HCC 41例:A组21例、B组14例、C组6例。A组s HCC检出率3.9%(21/539)、(B+C)组s HCC检出率0.8%(20/2461),A组s HCC检出率3.9%(21/539)显著高于(B+C)组(χ~2=31.186,P<0.001)。2.AFP结果:124例HCC中,小于20ng/ml 68例、20-399ng/ml 27例、大于400 ng/ml 29例,AFP阴性率54.8%(68/124)。41例s HCC中,28例AFP小于20 ng/ml,AFP阴性率68%。通过ROC曲线等统计学分析得出的小肝癌最佳临界值为3.31ng/ml。3.影像学结果:经MRI检查47例,CT检查74例,B超检查3例。s HCC组:CT检查25例,诊断s HCC 21例,误诊为再生结节3例,血管瘤1例;MRI检查15例:诊断s HCC13例,1例微小肝癌漏诊,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性增生;B超检查1例。non-s HCC组:CT检查49例:1例误诊为再生结节;MRI检查32例:无漏诊及误诊病灶;B超检查2例。第二部分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临床特征1.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男性103例,占83.1%(103/124);慢性乙型肝炎占72.6%(90/124)。2.肝癌临床分型:块状型61例,占49.2%;小肝癌:单发病灶占90.2%,肝右叶病灶占73.2%,血管侵犯1例,淋巴结转移3例。3.AFP结果:肝癌患者中,AFP阴性68例(54.8%),小肝癌患者中AFP阴性28例(68.3%)。第三部分分析肝硬化相关性肝癌的预后1.筛查时间与预后:A组(间隔3个月),B组(间隔6个月),C组(间隔1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4.13±14.26)个月vs(27.84±10.93)个月vs(22.43±12.58)个月,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97,P<0.001)。累积生存率A组为100%(32/32),B组为97.4%(37/38),C组为70.4%(38/5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95,P<0.001)。2.肿瘤直径(小肝癌组与非小肝癌组)sHCC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5.68±12.95)个月,non-s HCC组平均生存时间(22.87±11.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3,P<0.001)。s HCC组累积生存率为100%(41/41),non-s HCC组为79.5%(6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2,P=0.002)。s HCC组病灶消失率为90.2%,non-s HCC组消失率为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血清AFP水平3.1按AFP不同分组按AFP(ng/ml)水平分成3组:1组:<20ng/ml,2组:20-399 ng/ml,3组:≥400ng/ml。1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2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3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5.600,p=0.042)。3.2 AFP水平与存活关系以AFP水平与是否存活的关系分析:两者存在相关性(秩和检验Z=2.536,P=0.011)。4.治疗方式与预后4.1.s HCC组与non-SHCC组预后:sHCC组根治性治疗比例显著高于non-SHCC组(97.6%vs26.5%,P<0.001)。s HCC组病灶消失率显著高于non-SHCC组(90.2%vs21.7%,P<0.001)。s HCC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35.68±12.95)个月,明显高于non-s HCC组(22.87±11.42)个月(t=5.623,P<0.001)。s HCC组累积生存率为100%(41/41),non-s HCC组为79.5%(6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2,P=0.002)。4.2不同治疗方式对s HCC组预后:41例s HCC患者,接受SR24例,RFA15例,在随访时间内,全部存活,无法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总生存率(OS)。手术无复发生存率(RFS)占100%,射频无复发生存率占80%,两者比较无差异。结论第一部分1.对肝硬化患者间隔3个月筛查,可提高肝癌总检出率及小肝癌检出率。2.AFP最佳临界值为3.31ng/ml,可减少小肝癌的漏诊,推荐使用3.31ng/ml用于小肝癌的筛查。3.肝癌筛查方法的选择包括AFP筛查,US、MRI和CT监测方法上的互补。第二部分1.男性(83.1%),年龄大于50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72.6%)是肝硬化人群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2.肝癌患者中AFP约50%阴性,小肝癌患者70%血清AFP阴性,提醒临床不能忽视AFP阴性肝癌的筛查;血清AFP水平与肿瘤直径呈相关性。3.小肝癌以单发、块状型、肝右叶病灶为主,但有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比,大肝癌更易发生血管、淋巴结转移。第三部分1.肝癌筛查间隔、肿瘤直径、AFP水平、治疗方式均影响肝癌的预后。2.早期发现肝癌可以让更多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延长生存期。
其他文献
目的:生长板损伤(growth plate injury,GPI),也称为骨骺损伤(epiphyseal injury),是由创伤、感染等引起的长骨生长板损伤,会引起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桥,由此导致的肢体短缩与成角畸形一直是小儿矫形外科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至今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案。因此,明确生长板损伤骨桥形成过程中生长板软骨细胞稳态维持的具体作用机制,对寻找有效治疗或者预防生长板损伤的药物靶点具有
学位
目的:糖尿病睾丸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男性生殖系统重要的并发症,对男性的心理健康与生殖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关于糖尿病睾丸功能障碍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簇集蛋白(Clusterin,CLU)又称为载脂蛋白J,在机体中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Clusterin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进程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Clusterin与糖尿病发展进程有着密切关系,有报道指出Clusterin与2型糖尿
学位
目的:探索构建一种新型的可局部脉冲释放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释药体系及其局部应用促进颌骨骨折愈合的可行性。方法:1、PTH局部脉冲式缓释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性能检测(1)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按体积比分别为100%CMCS(CMCS)、70%CMCS/30%
学位
目的:探讨血压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影响,为临床医师在此类患者的血压管理中提供参考依据,以期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方法:通过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时的NIHS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
学位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对健康的危害家喻户晓。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流狭窄情况可诊断CAD,但部分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未能发现明显管腔狭窄,在这部分患者中,50%-65%考虑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CMD缺乏直接有效的临床检测手段,且预后不佳。内皮是调节微循环小动脉功能的主要
学位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以中心视力下降或丧失为特征的视网膜黄斑区进行性的慢性疾病。有报道指出,AMD发病机制可能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其中,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主要病理特征。研究表明,脂质运载蛋白2(LCN2),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在AMD的CNV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LCN2在CNV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从CNV形成和炎性反应出发,在缺
学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riata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系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病理特征为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弥漫性的不均一性的肺间质及肺泡水肿,患者临床特征为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ARDS患病率在0.01%-0.05%,而死亡率高达40%,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ARDS的治疗仍主要为机械通气、严格的容量管
学位
氮杂六元环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中、在农药和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用途,同时也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砌块,通过简单反应不仅可以将其引入到多官能团化的手性化合物中,还可转化为其他重要杂环化合物,如吲哚、吡咯等杂环骨架化合物。因此,氮杂六元环化合物的构建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硝酮作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1,3-偶极子,具有稳定性好、易合成和反应活性高等优点,
学位
恶性肿瘤发生依赖于细胞能量代谢的重新编程,这既是其他致癌因素相互作用的直接后果,也可能是导致其他肿瘤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新陈代谢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能够从经常缺乏营养的环境中获取必要的营养,并充分利用这些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或促进增殖。伴随着肿瘤相关的代谢重编程,细胞内外的代谢物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对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及肿瘤微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关于癌症相关的代谢的研究显主要集中在以下
学位
目的了解孕产妇血清双酚类(bisphenols,BPs)化合物的水平,评估与孕产妇BPs暴露相关的饮食和健康危害。探讨BPs孕期暴露与子代宫内发育受损的相关性,验证“BPs孕期暴露致胎盘炎症介导胎盘屏障、物质交换和内分泌功能不全可能是改变子代宫内发育编程的重要病因”的科学假设。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孕妇首次前往妇幼保健院接受孕期保健服务时被招募进入队列,并被随访至分娩结束。依据新生儿的性别和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