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贾平凹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字编辑工作,1982年成为专职作家。他从事文学事业的时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样长,这三十年中,无论是创作乡土题材的小说还是城市题材的小说,贾平凹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眷恋,同时对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表现出困惑与无奈,这种思想主线在他2005年和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和《高兴》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这两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浓厚,集中表现了作家对当下农民生存现状的焦虑和思考。从《秦腔》到《高兴》,贾平凹一直在追问同样一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农民将何地为生?哪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贾平凹试图为农民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栖身之所,也为自己远离故乡的灵魂找一个归宿。但是由于作者的文化心理以及情感、理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致使他笔下的农民仍将仍旧“在路上”漂泊不已,居无定所。正因如此,所提供的东西也许更多。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从小说《秦腔》切入,首先通过对小说中两大意象——七里沟和秦腔的分析,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悄然巨变,正是这种变化,将农民分成两类,一类继续在土地坚守,如夏天义。另一类逃离农村,进城务工,如羊娃、白路等,通过对这两类农民生活境遇的阐释,分析当下农民在乡土的生存现状。第二章从小说《高兴》切入,首先通过对刘高兴和五富进城后生活现状的描写,阐释千千万万的农民为何离开土地进城务工,通过对刘高兴进城的遭遇,分析当下农民在城市生活的现状。第三章从作者贾平凹的角度切入,一方面阐释贾平凹对城乡生活秩序被打破的担忧,另一方面通过《秦腔》和《高兴》两部作品对农民生存现状的探索,贾平凹始终没有找到当代乡土中国的农民该何处为家的答案,为在外漂泊、灵魂无处安放的他们感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