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政策的重要性与时代的迫切性。教师交流政策是均衡师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激励教师有助于促进教师交流政策的顺利实施,间接促进师资均衡乃至教育公平的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的教师激励研究具有政策的、制度的、现实的、个人的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使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和SPSS20软件进行文本和数据的分析。其中量化部分以L省M市Z县的213个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样本为主,配合从县教育局、学校获取的教师交流相关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县政策实施存在“下不去”、“教不好”、“管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源于现行交流政策的保障性、鼓励性和约束性激励机制不完善。既无法对交流教师交流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水平予以基本保障,也无法对因参加交流而导致的教师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更侈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交流诉求予以有针对性的满足。这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进而影响了教师的交流意愿。笔者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得知交流教师可分为“家庭型”、“待遇型”和“事业型”三类。这种教师的分类结果,同时受教师的个体特质所构成的群体特征和特定年龄阶段的生活重心选择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有效激励这些教师,提升他们的交流意愿,需要对各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具体而言,三类教师中“家庭型”教师超半数,也是最难激励的群体,需要同时兼顾家庭、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这四方面的因素。“待遇型”教师作为一种个体特质,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诉求都有所不同。基于此,在完善教师交流政策的教师激励机制时,应结合不同类型教师的交流诉求和地方的实际承担能力,规定对交流教师实施激励的底线保障和原则要求,并据此从保障、鼓励和约束等角度提出若干有关激励的政策建议。通过提升教师交流意愿,保证交流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管得了”,使得政策兼具科学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进而促进交流政策整体实施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