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寿险业的经营风险为考察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经营不力、决策失误等原因,保险业的资产、信誉有遭受损失时可能性,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韩国的寿险公司破产案例接连不断,无疑给保险经营敲响了警钟.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尤其是寿险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外部性.倘若保险公司爆发风险,大面积的金融风险会被引发,由此将危及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中国寿险业风险水平及其防范措施对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考察寿险经营的风险特性.寿险合同的特点、寿险经营的原理、寿险市场的市场结构等方面因素决定了寿险经营具有风险性的内在特性.由于寿险合同的长期性,潜在的风险在短期内常常不会暴露,导致寿险经营中易忽视风险的防范而片面追求业务的扩张,因此寿险业是一个需要监管的行业,世界各国的保险经营实践也表明保险业偿付能力危机的发生和监管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对寿险经营风险的衡量及监控一般从评价其财务报告入手.本文研究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监管方法和指标体系,结合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对寿险公司的财务测试比率,全面阐述了寿险经营的财务评价内容.以此为依据,本研究认为寿险公司的各种财务比率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财务比率可以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寿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情况、盈利性、流动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内容,成为评价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依据.可以参照监管部门和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选择财务比率,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的变化.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八个主要的财务比率,用寿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数据对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公司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资产的可盈利性和流动性、准备金的充足提取.因子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偿付能力的相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提高偿付能力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就寿险经营的当前状况而言,提高偿付能力关键在于充实寿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仍需注重压缩经营费用、提足准备金和增加可盈利资产的比例,压缩固定资产购建规模,从而增力。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 本研究进一步根据等价原理,即在不考虑附加保费时,应有“未来保险给付的现值-投保人应缴纯保费的现值”,建立保单支付缺口的分析框架。选择在中国寿险经营中占主要地位的养老金保险为研究对象,用过去若干年的经营数据计算了保费收入中进入责任准备金的比率、准备金形成的资产中可盈利资产的比率和可盈利资产的收益率等三个参数,以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获得死亡率数据,从保单现金流量的角度测算了具体保单可能存在的支付缺口。在此基础上进行敏感性分析,考察各参数变化可能导致的后果.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保单存在程度不同的支付缺口.为填补缺口,同时防止新的风险出现,寿险公司首先必须提足准备金,防止新的支付风险的出现~ 寿险公司应当尽可能降低固定资产、应收保费等非认可资产或认可系数低的资产的比例,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然而从长远考虑,并综观国外保险业的发展规律,提高投资收益服展竞争力的最佳措施.敏感性分析表明通过提高准备金比率和增加可盈利资产比率改善支付能力是可能的,但却受到限制,而通过提高投资收益率改善支付能力却有很大的余地.所以,投资收益率对保单支付能力的影响更应当得到重视. 通过分析中国寿险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和寿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本研究从保险制度,保险资金的运用、市场利率的变动和保险监管等方面分析寿险经营风险的成民从而为制定化解和防苑风险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 按照持续经营原则,只有当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发生危机时,这枚伏雷才可能真正爆发。因此未来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对业已形成的潜在的经营风险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中国寿险市场在今后15年中的增长速度都将在15《0%左右,所以对寿险经营而言在现金流量上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寿险业潜在的凤险可以获得较长的化解时间。但利用新增保费收入弥补过去业务的给付缺口的经营模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尽快弥补缺口,同时防止新的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市场开放后中国寿险业必须努力提高竞争力,获得至少80K左右的市场份额才能享受到市场开放带来的规模扩大的好处. 针对上述研究的内容和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化解和防范寿险经营风险的宏观政策选择。寿险业经营风险的化解和防范主要依靠寿险公司不断提高经营能力,但作为一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幼稚产业,国家政策也应当给予扶持,解决目前寿险经营面临的资本困境、投资困境和税赋负担,鼓励保险公司